【便溏概述】
大便溏系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状如鸭粪。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而下利肠道则便溏,亦有因情志不畅而致病者。主要病机特点为脾虚湿困,主要有水饮内停、脾胃气虚、肝气郁结、肾阳衰微、中气下陷五种证型。
大便溏与腹泻均有大便稀薄,易于混淆。但腹泻除大便稀薄外,定有次数增多,而大便溏仅指大便稀薄,大便次数是否增多,或不伴见。
本症涉及现代医学的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寄生虫病等疾病中。
【症状】
(l)水饮内停:大便稀薄如水样,伴腹中漉漉肠鸣,有振水声,口中多涎唾,呕恶厌食,舌淡红苔白滑,脉弦滑。
(2)脾胃气虚: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大便稀薄,便不成形,食后即便,脘腹痞满,纳可,形体消瘦,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3)中气下陷:大便稀薄,时有下坠感,兼见面色咣白,气短乏力,言语低微,脱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弱。
(4)肾阳衰微:大便稀薄,甚时下利清谷,畏寒肢冷,汗出,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
(5)肝气郁结:大便稀薄,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胃脘饱胀不适,胁胀痛,嗳气,腹胀纳呆,舌红苔白,脉弦。
【病因分析与鉴别】
(1)水饮内停大便溏: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而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失气化,则水液代谢障碍,水饮留滞胃肠,趋下而致便溏。本病属本虚标实,肺脾肾虚弱为本,水饮中阻为标,以标为主。
(2)脾胃气虚大便溏与中气下陷大便溏:二者临床表现相近,均有大便稀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之症,而中气下陷大便溏又兼见大便下坠不畅,脱肛,四肢欠温等症。
(3)肾阳衰微大便溏: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不能气化水液,温煦脾阳,故见大便稀薄,甚则完谷不化,下利清谷,较之脾胃虚弱大便溏,病位深,病情重。
(4)肝气郁结大便溏:必有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胁胀痛,受精神情志影响的特点。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水分 | 54 | 50 | 单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气冲 | 52 | 5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曲骨 | 54 | 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复溜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大肠俞 | 54 | 40 | 双穴 |
腹结 | 54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小肠俞 | 54 | 40 | 双穴 |
长强 | 52 | 4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便溏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发病期间应注意饮食,避免吃诱发症状的食物,如寒凉的食物等,忌油腻之品,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
【方名:清胃化滞汤】
组成:广藿香9克﹐炒枳壳6克当归15克赤芍6克青蒿9克﹐天花粉6克赤茯苓6克草蔻仁6克(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胃化滞。
主治:瘟疫,无头痛身痛,不恶寒,单发热,自汗口渴,此无表邪之症,滞积尽在阳明,其脉濡不数。
加减:如大便溏泄,加鲜首乌15克、车前子9克;如大便秘结者,加制军9克、炙甘草1克,通即去之,调理养阴和中主。
【甲复脉汤中药方剂】
牡蛎30克(碾细)、炙甘草18克、千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不去心)、阿胶9克。
功能主治
护阴存津。治温病下后,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脉仍数者。
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
《瘟病条辨》卷三。
便溏
便溏不是指大便稀薄,而是指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俗称薄粪。与腹泻不同,一般排便次数可不增多,也可次数稍有增多;大便排泄不畅,或有排不尽的感受为大便粘滞不爽。两者可单独存在,有时也可交替发生。
临床表现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1.橘红糕:鲜橘皮10克,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6克,撒入适量的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3.红枣益脾糕:大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鸡内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500克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漕薄。
4.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各5克。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5.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适量,将砂仁、三七研为细末,拌匀即成。适用于胃胀痛、呕吐纳呆。
6.煮大枣:煮大枣去皮食,每日10枚。
7.茯苓粉粥:茯苓细粉30克,粳米30克,大枣7枚。先将粳米、大枣加水适量煮粥,粥将成时,加入茯苓粉,用筷子搅匀煮沸,加少许白糖调味。有健脾渗湿,调中止泻之功效。每日1~2次,可作早晚餐食用。
8.八宝饭:薏米50克,白扁豆50克,莲子肉(去心)50克,大枣20枚,胡桃仁50克,龙眼肉50克,青梅25克,糯米500克,白糖100克。将前三味泡发煮熟,大枣泡发,核桃仁炒熟,糯米蒸熟备用。在碗内涂抹一层猪油,放入青梅、龙眼肉、大枣、核桃仁、莲子肉、白扁豆、薏米,最后放熟糯米饭,再上蒸锅蒸10分钟,把八宝饭扣在大圆盘中,再用白糖加水熬汁,浇在饭上即可。有健脾益胃,补肾化湿之功效。可作点心服食,一次不宜多食。
9.黄芪山药莲子粥:黄芪100克,山药100克,莲子肉(去心)100克。将上三味洗净共煮粥。有健脾益胃止泻之功效。可作早、晚餐服食。(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