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概述】
临床上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先便后血,先血后便,或便血杂下,或单纯便血,均称为便血。多因肠道湿热或脾胃虚寒所致。
便血一症,依下血与排便之先后不同,提出“远血”和“近血”的名称,后世《医学入门》又有“血箭”之称,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也。《寿世保元》将大便下血,血在便前,血下如溅,血色清鲜者,叫做“肠风”。《医学入门》与《血证论》等将大便下血,浊而不清,色黯不鲜,肛门肿硬疼痛者,称之谓“脏毒"。一般情况下,便中血色鲜红者其来较近,便中血色紫黯者其来较远。而以血在便前便后来分血之远近并不可靠。
本症是多种肛门疾病的常见症状,如肛裂、痔疾、肛漏、肛痈等。
【症状】
(l)肠道湿热:便血色鲜红,大便不爽或稀薄,气味秽臭,或有腹痛,口苦,不欲饮食,胸脘痞闷,忍心呕吐,或见肛门肿硬疼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2)脾胃虚寒:便血色紫黯,甚则黑色,脘腹隐痛,面色无华,肢倦懒言,少食便溏,甚则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肠道湿热便血与脾胃虚寒便血均表现为大便下血,但二证一热一寒,一实一虚,临床上不难鉴别。
(1)肠道湿热便血:多由饮酒食辛,过食肥甘,湿从内生,或因久卧湿地,屡犯雾露,湿从外来,皆致湿邪蕴结体内,下注大肠,化热蕴毒,灼伤血络,壅遏气血,而致本症。以便血色鲜红,大便不爽或稀薄,气味秽臭,不欲饮食,胸脘痞闷,恶心呕吐,或见肛门肿硬疼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辨证要点。
(2)脾胃虚寒便血:多由素体阳虚,劳倦过度,大病不复等因素,损伤脾胃阳气所致。脾气受损则统摄无力,血溢肠内随大便而下。以便血色紫黯,甚则黑色,脘腹隐痛,面色无华,肢倦懒言,少食便溏,甚则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此外,本症应与下痢脓血进行鉴别:下痢脓血之症,多呈脓血杂下,并有突出的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本症则表现为大便时血自下,而无脓样物质,且无突出的腹痛及里急后重等。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二白 | 48 | 30 | 双穴 |
承山 | 48 | 30 | 双穴 | |
会阳 | 54 | 50 | 双穴 | |
第2天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阴陵泉 | 48 | 30 | 双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第3天 | 支沟 | 48 | 30 | 双穴 |
上巨虚 | 48 | 30 | 双穴 |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
第4天 | 脾俞 | 54 | 50 | 双穴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内关 | 48 | 30 | 双穴 |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便血具有较好疗效,可起行气化瘀,活血止血的作用,患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清淡,少食辛辣刺激食物,经常清洗肛门,保持大便通畅,积极防治肛裂、痔疮、肛漏、肛痈等原发病。
(一)湿热内蕴
1.治则: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2.处方:承山、隐白、长强。
3.方义:承山属膀胱经,因足太阳经别之一支别入于肛门,故针此穴可清化肠腑湿热;长强为督脉之络穴,可通任督而利腑气,二穴配合,治下血有效,如《百症赋》云:“刺长强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隐白系脾之井穴,善清脾胃湿热,为古人所喜用的治便血穴位之一。由于本型症情较急,取穴重在治标。
4.治法:三穴均用泻法。长强穴宜深刺,用气至法导出针感向肛门扩散。承山,手法不应过重,以免后遗不适感。隐白,取针后须挤恶血。
(二)脾胃虚寒
1.治则:温中健脾,养血止血。
2.处方:太白、脾俞、中脘、气海。
3.方义:太白系脾经之原穴,脾俞为脾之背输穴,二穴配合以健脾统血;中脘乃胃之募人,温中消痛止血;气海助元,使统摄之功能更得以加强。本方着眼治本,健运中州,气血生化源源不绝,当能养血止血。
4.治法:气海穴以艾卷雀啄法温灸;中脘穴先施泻法,后施补法,以补为主;余穴均用补法。
【肠道湿热证】
证候:便血色红粘稠,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湿热蕴结,买络受损,血溢肠道。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地榆20g、茜根12g、栀子10g、黄连9g、黄芩10g、茯苓12g、槐花12g、金银花12g、枳壳10g、甘草6g。
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理气活血。
【脾胃虚寒证】
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疲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病机: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减。
伏龙肝30g、白术9g、附子(炮)9g、阿胶9g(烊化)、熟地黄9g、黄芩9g、白芨12g、炙甘草6g。
常用药:灶心土、炮姜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地黄、阿胶养血止血;黄芩苦寒坚阴;白芨、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气虚不摄证】
证候: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病机: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治法: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白术、当归、茯苓、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人参6g、木香1.5g、甘草(炙)1g。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黄芪益气生血;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木香理气醒脾;阿胶、槐花、地榆、仙鹤草养血止血。
【豆腐渣食疗法】
【食疗材料】豆腐渣、红糖。
【功效】可治长期不愈的大便下血。
【制法】将豆腐渣炒焦后研细,用红糖水送服。
【用法】每次6~9克,每日2次。
【鸡冠花食疗法】
【食疗材料】30克白鸡冠花,加750克水,煎剩300克。
【功效】可治便眩。
【制法】去渣取汁,打入1只鸡蛋,煮熟后加适量白糖服食。
【用法】每日1次,连服1周。
【荔枝食疗法】
【食疗材料】6枚荔枝、6个胡桃仁、6枚红枣肉、9克茶叶。
【功效】可治非痔疮性便血。
【制法】加水煎汤。
【用法】当茶饮服。
【木耳头发灰黄花菜食疗法】
【食疗材料】30克干黄花菜、15克白木耳、6克头发灰。
【功效】服食可治大便中带有鲜癣淤血。
【制法】用水煎煮成1碗水后,冲入头发灰。
【槐花猪肠食疗法】
【食疗材料】30克槐花、30厘米猪大肠。
【功效】可治内痔便癣肛裂、大便硬结出血等。
【制法】把槐花放入猪大肠内,两头扎紧,加水煮汤,放少许食盐。
【用法】饮汤食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