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脾俞 | 48-52 | 60 | 双穴 |
中脘 | 48-54 | 50-70 | 单穴 | |
足三里 | 45-52 | 50-6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45-50 | 50 | 双穴 |
太冲 | 45-48 | 50 | 双穴 | |
巨阙 | 45-50 | 5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章门 | 42-48 | 50 | 双穴 |
三阴交 | 42-48 | 50 | 双穴 | |
关元 | 48-54 | 50-7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本症患者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平时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粗硬之品,更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食物;忌烟酒。此外,还应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适当劳作,适当休息。
【案例】
刘某,女,36岁。
主诉:5天前胃脘部开始持续隐痛,反胃频作,遇寒加剧伴四肢不温,倦怠乏力,口干。在医院检查,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腹壁反射存在,肝脾肋下未扪及肿大,腹部B超、X射线检查无异常。
查体:体质虚弱,精神疲惫,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淡胖嫩,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疗:按上表灸疗。灸2日后胃脘隐痛消失,呕吐症状有所缓解。灸5日后所述症状消失。
【脾胃虚寒】
症状:面色萎黄、形体虚羸、自利不渴、四肢寒冷、喜暖畏寒、胸满腹痛、饮食入胃、朝食暮吐、舌淡苔白、脉沉迟。
针灸:主穴,脾俞、胃俞、中院、梁门。
配穴,足三里。
【肾命阳衰】
症状:面色薰黑、形体羸瘦、腰痛脚弱、怯寒畏冷、肮腹疼痛,泄泻不已,饮食少进,反胃而出。
针灸:主穴,肾俞、命门、脾俞、关元。
配穴,天枢、中脘。
胡椒姜半夏丸
组成:白胡椒、姜半夏各50克。
用法:共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姜汤送。1日2次。
主治:反胃。
荜澄茄生姜丸
组成:荜澄茄、生姜。
用法: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0丸,姜汤送下,1日1 次。
主治:反胃。
生姜半夏大黄汤
组成:生姜30克、半夏12克、大黄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反胃。
生姜附子汤
组成:生姜15克、附子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反胃。
姜汁蜂蜜附子丸
组成:姜汁、蜂蜜各适量,附子30克。
用法:附子研为细未,入姜汁中煎于,以蜂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姜汤送。
主治:反胃。
大黄姜汁散
组成:
大黄30克,姜汁6o毫升。
用法:大黄研为细末,在姜汁中煎干,再研末,每次6克,以葱白汤送;1日2次。
主治:反胃。
红枣砂仁汤
组成:老生姜30克、红枣6个、砂仁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反胃。
灶心土煨姜散
组成:灶心土3克、煨姜12克。
用法:灶心土研末,煨姜汤送。
主治:反胃。
(1)鲜牛奶150 ~200ml,生姜、白糖、葱适量。将生姜去皮洗净,榨出一汤匙汁,葱只要葱白,洗净。将牛奶放入锅内,同时加入姜汁和葱白,白糖少许,置火上温热后服食。
此方适用于虚寒性胃痛、打嗝反胃、呕吐、胀气反酸等症,有散寒、和胃、止痛的功效。
(2)雪梨1个,丁香10~15粒。将梨剖开去核,放入丁香,再合好,用锡纸包好,将梨放入瓦盅内,放入蒸锅中,加水置文火上煨,至梨熟后即成。服用时,去丁香,吃雪梨。
此方适用于慢性消化不良、反胃、恶心呕吐等症,有健胃、降逆、生津的功效。
(3)新鲜带皮生姜数块,红枣5~6枚。将生姜切成两半,挖空中心,放红枣1枚,再合好。在炭火上烧生姜,待姜焦黑后,取出红枣食用。每次吃红枣5~6枚。
此方适用于虚寒性胃痛、口淡、多涎沫,胃寒呕吐等症,有散寒、暖胃、补脾的功效。
(4))红糖灵芝:灵芝80g,红糖200g。将灵芝洗净、切片,研成细末,加红糖,用开水冲服。每日2次,饭前服。
(5)鲜白萝卜500g,洗净切成丁,放沸水内煮熟捞出,晾千再放锅内加蜂蜜150g,以小火煮沸,调匀冷却后食之。
适用于慢性胃炎、腹胀、反胃、呕吐等。
(6)韭菜连根洗净捣汁,每次30ml,加入牛奶30ml,煎后缓缓吞下,不拘时饮用,即可见效,或取一小汤匙非菜子磨碎,放在茶杯中冲热开水饮用。
本方治反胃,也可治打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