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结肠黏膜表浅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中医无此病名,一般认为似属久泻、痢疾,也有认为属肠风、脏毒者。发病年龄以20~40岁居多。
【症状】
腹泻每日数次至10数次,粪便伴脓血和黏液,大便性状异常,腹痛、便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多为隐痛或下腹绞痛。肠镜检有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48-54 | 50-70 | 单穴 |
足三里 | 45-52 | 50-60 | 双穴 | |
天枢 | 48-52 | 6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肝俞 | 45-52 | 40-50 | 双穴 |
阳陵泉 | 45-48 | 40 | 双穴 | |
命门 | 45-53 | 50-7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食窦 | 42-48 | 50 | 双穴 |
三阴交 | 42-48 | 50 | 双穴 | |
中极 | 48-54 | 50-7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注意衣着,保持冷暖相适;一般应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油腻的食物。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案例】
孙某,男,36岁。
主诉:反复出现粘液脓血便,加重1月。曾住院多次,查大便脓球(++),红血球(+++)。查肠镜报告:①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活动期;②升结肠息肉。病检报告:①升结肠腺瘤样息肉;②直肠黏膜溃疡。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治疗后减轻,但出院后反复发作。
查:一日大便8、9次,排便不畅,有便意前腹痛,便后痛减,身困乏力、胃脘隐痛、口干失饮、恶心、纳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滑。
灸疗:1日,中脘、足三里、天枢各50分钟;2日,肝俞、阳陵泉、命门各50分钟;3日,食窦、三阴交、中极各50分钟;以上3天循环灸,每日加灸神阙60分钟。灸5日后症状缓解,灸20日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治疗】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中腕、天枢、关元;2、上巨虚。
配穴: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太溪、太冲、三阴交、中膂俞
第1组主穴灸法:取艾灸盒二个,将1~3寸长艾条4~5段,点燃后,放在艾灸盒内。令病人平卧暴露腹部,然后,将艾灸盒分别置于可覆盖中脘、天枢至关元的穴区(中院穴上可用小号艾灸盒,天枢至关元穴,须用大号)。盒盖留1~2毫米孔隙。灸治部位温度渐升,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如太烫,可将盒内艾段分散,或略抬高艾灸盒。30分钟后温度渐减,40分钟灸毕。
第2组穴灸法:选双侧上巨虚,取准穴后以2%普鲁卡因注射液作一局麻皮丘,并涂以蒜汁,用黄豆大之艾炷,连续行直接灸,一般灸21~25壮,使穴区形成一直径0.8~1毫米的焦痂,痂下硬结厚度须达0.5毫米以上。5~7日形成灸疮,注意保持清洁,灸疮在3~5周内愈合。
配穴灸法:用艾条以雀啄灸,每次15~20分钟,以穴区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15次~20次为一疗程。
为加强疗效,尚可配合捏脊法:共分5条线,即大椎至长强穴1条,大杼至白环俞左右2条,附分至秩边左右2条。病人伏卧,术者双手拇食指指腹相对,自长强穴捏起肌肤,边捍边推,渐到大椎穴,如此反复3~5遍,每次捏至腰俞、肾俞、脾俞时,用力往上提拉几下肌肤,依上手法再捏其他诸线。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天枢、关元、气海、大肠俞、长强。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二)治法
天枢、气海、关元、针深1~2寸,得气后,以高频小幅度提插加捻转之补法,使针感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大肠俞斜向脊柱针刺1.5~2寸,长强、足三里、三阴交直刺1~1.5寸,以得气为度,并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亦可于进针得气后,采用温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效间隔5~7天。
穴位埋植
(━)取穴
主穴:分2组。1、巨阙俞透神道(或神道透灵台)、脾俞透胃俞(双);2、上院透中脘、天枢。
配穴:里急后重,脓血粘液便者配大肠俞(双)、肾俞,体弱,慢性消化不良者配足三里。
巨阙俞穴位置:第四椎下陷中,即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间凹陷中。
(二)治法
主穴二组任取其一。每次取3~5穴,单取主穴,或与配穴搭配取用。采取注线法埋植,取12号腰穿针,将01号消毒肠线1.5~3cm,穿入针孔内。穴区消毒局麻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执针,快速刺入皮下,至所需的深度后,固定针芯向上提腰穿针至针芯平齐时出针,肠线即埋入穴内,覆盖消毒敷料并固定。10~15天埋植1次。穴位可轮用。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大肠、小肠、交感。
配穴:脾、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酌加配穴。第一疗程,宜用毫针刺,并配以电刺激,用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第二疗程起,根据症状改善情况,采用耳六磁珠压丸法。对于顽固难愈者,用点燃的线香,对准所选的耳穴灸治,以病人感到温热而稍有灼痛为度,每穴灸治2~3分钟,每次约灸10~15分钟。耳穴压丸每隔1~2日换贴1次,每次1侧耳,左右交替;耳穴灸治隔日1次。一般10次为一疗程。
【大肠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和血。
推荐汤剂:芍药汤(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①处方来源: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②药物组成:黄连5g、黄芩10g、木香6g,炒当归10g、炒白芍15g、肉桂(后下)3g、甘草3g。
③加减:大便脓血较多,加槐花、地榆、白头翁;大便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薏苡仁、石莒蒲;腹痛较甚,加延胡索、徐长卿。
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150mL。
中成药:虎地肠溶胶囊:药物组成:朱砂七、虎杖、白花蛇舌草、北败酱、二色补血草、地榆(炭)、白及、甘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孕妇慎用。
香连丸:药物组成:黄连(吴茱萸制)、木香。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推荐汤剂:白头翁汤(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①处方来源: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②药物组成:白头翁15g、黄连5g、黄柏10g、秦皮12g。
③加减:便下鲜血、舌质红绛者,加紫草、茜草、生地榆、槐花、生地黄、牡丹皮;伴发热者,加金银花、葛根、黄芩。
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150mL。
中成药:葛根芩连丸(片、胶囊、颗粒、口服液),药物组成: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用法用量:口服,丸剂,一次3g,一日3次;片剂,一次3~4片,一日3次;胶囊,一次3~4粒,一日3次;颗粒,一次1袋,一日3次;口服液,一次1支,一日2次。
【3脾虚湿蕴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中。
推荐汤剂:参苓白术散(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①处方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②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桔梗6g、莲子肉15g、白扁豆15g、砂仁(后下) 3g、山药20g、薏苡仁20g。
③加减:大便白冻黏液较多者,加苍术、白芷;便中夹有脓血者,加黄连、败酱草、地榆;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山楂;久泻气陷者,加黄芪、升麻。
④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150mL。
个人用方体会:补中益气汤用得更多。
中成药∶补脾益肠丸:药物组成:白芍、白术、补骨脂、赤石脂、当归、党参、防风、干姜、甘草、黄芪、荔枝核、木香、肉桂、砂仁、延胡索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参苓白术散(丸、颗粒),用法用量:口服,散剂,一次6~9g,一日2~3次;丸剂,一次6g,一日3次;颗粒剂,一次1袋,一日3次。
【寒热错杂证】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推荐汤剂:乌梅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处方来源: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药物组成:乌梅10g、黄连5g、黄柏10g、桂枝6g、干姜6g、党参15g、炒当归10g、制附子((先煎)6g。
加减:大便伴脓血者,加秦皮、生地榆、仙鹤草;腹痛甚者,加白芍、徐长卿、延胡索。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150mL。
中成药:乌梅丸,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3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5、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推荐汤剂: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处方来源: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药物组成:陈皮10g、白术12g、白芍15g、防风10g、炒柴胡10g、炒枳实10g、炙甘草6g。加减:腹痛较甚者,加徐长卿、木瓜;排便不畅、里急后重者,加薤白、木香;大便稀溏者,加党参、茯苓、山药。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150mL。
中成药:固肠止泻丸(胶囊)(推荐强度:弱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药物组成:由乌梅、黄连、干姜、木香、罂粟壳、延胡索组成。
用法用量:口服,浓缩丸一次4g,水丸一次5g,一日3次;胶囊,一次6粒,一日3次。
【脾肾阳虚证】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推荐汤剂: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处方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
药物组成:制附子(先煎) 10g、党参15g、干姜6g、炒白术12g、炙甘草6g、补骨脂10g、肉豆蔻6g、吴茱萸3g、五味子6g。
加减:畏寒怕冷者,加益智仁、肉桂;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石榴皮、诃子。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3次,每次150mL。
中成药:固本益肠片(胶囊)(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低级别证据)。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炮姜、山药、黄芪、补骨脂、当归、白芍、延胡索、木香、地榆、赤石脂、儿茶、甘草。
用法用量:口服,片剂,一次小片(0.32g/片)8片,大片(0.60g/片或0.62g/片)4片,一日3次;胶囊,一次4粒,一日3次。
四神丸(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药物组成:肉豆蔻(煨)、补骨脂(盐炒)、五味子(醋制)、吴茱萸(制)、大枣(去核)。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1~2次。
【阴血亏虚证】
治法:滋阴清肠,益气养血。
推荐汤剂:驻车丸合四物汤(推荐强度: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①处方来源: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药物组成:黄连5g、阿胶9g、干姜3g、炒当归10g、熟地黄15g、白芍15g。
【马齿苋绿豆汤】
材料:绿豆50克、马齿苋5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马齿苋、绿豆、粳米同煮成粥
药用:每天2次
功效:对腹痛、便下脓血、赤白黏东、小便黄短有疗效
【萝卜姜汁糖茶】
材料:姜汁15笔升、蜜糖30克、萝卜汁50毫升、浓红茶—杯
做法:调匀,蒸热
药用:每天2次
功效:―温化寒湿、行气导滞;对腹痛、舌淡、脉濡缓、里急后重、下痢白多赤少、纯白黏冻有疗效
【大麦土豆粥】
材料:大麦仁100克、土豆300克、精盐、葱花、植物油适量。
做法:土豆去皮,切小丁。大麦仁去杂,洗净。锅上火,放油烧热,放葱花煽香,加水,放入大麦仁烧至沸,加土豆丁煮成粥,加盐
药用:每天早、晚分食
功效:对溃疡性结肠炎有疗效
【炒虾仁】
材料:虾仁400克、蘑菇汤50克、青豆50克、香菇200克、葱花、精盐、味精、黄酒、水淀粉、麻油、植物油、番茄酱适量
做法:炒锅上火,油烧到七成热,加素虾仁炸1分钟,控油。锅底留油少许,烧热后加葱花、青豆、香菇丁略炒,加蘑菇汤、精盐、味精、黄酒烧沸,拿水淀粉勾稀芡,加素虾仁炒匀后,浇上麻油,颠翻几下,加番茄酱即可
药用:随餐食用,用量自愿
功效:对溃疡性结肠炎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