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所属科室:消化系统病症
所属部位:

更新时间 : 2/4/2021 2:59:28 PM

【痢疾概述】
痢疾又名滞下、肠澼。现代医学命名与宋《济生方》谓之痢疾基本一致。本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为肠道传染病。

【症状】

下痢频行不畅,里急后重,赤白黏液。又以赤多为赤痢,白多为白痢,赤白相兼为赤白痢。证属湿热为多,又下痢稀白黏液,且有腥臭之味,四肢厥冷,虽有里急后重而不甚明显,脉象细弱,此属虚寒。又伴高热烦躁,甚感神昏、抽搐者,则为疫毒痢,伴呕哕不食者为噤口痢;下痢时发时止,经久不愈,则为久痢、休息痢。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中脘48-5450-70单穴

足三里45-5250-60双穴

天枢48-5260双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2天大椎47-5250单穴

曲池45-4840双穴

三阴交42-4850双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3天期门45-5050双穴

太冲45-4850双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第4天肾俞47-5350-70双穴

关元48-5450-70单穴

复溜42-4840-50双穴

神阙48-5550-70单穴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艾灸治疗肠炎、菌痢,急性者每可速愈,慢性者,疗效也相当好。痢伤人甚速,体弱、年迈者患此症很容易变生他症,应尽早调理,当痢疾灸至脓血止而大便形状尚不正常时仍须继续灸至正常为止。

【案例】

黄×,男性,45岁。
主诉:1周前患痢疾,经医院治疗未全愈。
现症:下痢红白相间,每日4~5次,里急后重,脐周腹痛,不发烧。
灸疗:取穴按上表。灸后矢气频频,腹痛立止,全身感觉舒适,只灸3天治愈。

[辩证治疗】

【湿热盛结】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白脓血,每日数次到数十次,肛门灼热,可伴发热,舌红,首黄腻,脉滑数。

【分析】湿热积滞肠中,气血阻滞,传导失职,故腹痛而里急后重。湿热之毒熏灼,伤及气血,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大便赤白脓血。湿热下注,贝I门灼热,每日泻下数次到数十次。湿热内蕴,则可伴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t均为湿热塞盛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

【主穴】疏调肠胃。以手阳明大肠经穴。

【处方】合谷天枢上巨虚曲地内庭

【配穴】发热、烦躁不安,甚至昏迷者,加大推、水沟、十宣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手阳明之原穴合谷和募穴天枢合用可疏调大肠,理气行滞。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能清肠胃而化郁滞。上述三穴相配,可使气调湿化滞行,为治痢的基本方,适用于各型痢疾。曲地、内庭可泻阳明之热,和肠化滞。

【寒湿困脾】

【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赤日粘冻,白多赤少,伴有头身困重、院痞纳少、口粘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寒湿为阴邪,留滞肠中,气机阻滞,传导失常,故腹痛而里急后重。寒湿主要伤于气分,故大便赤白粘冻、白多赤少。寒湿困脾,健运失司,故头身困重。寒湿中阻,运化失常,故脘痞纳少、口粘不渴。苔白腻、脉德缓,皆为寒湿内盛之象。

【治法】温化寒湿,疏调肠胃。

【主穴】以手阳月大肠经、任脉穴。

【处方】合谷天枢上巨虚中腕气海阴陵泉

【配穴】伴恶心者,加内关。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加灸。

【方义】合谷、天枢、上巨虚为治痢的基本方,可化湿行滞,调理肠胃而止下痢。中院和胃气,降湿浊。气海调气、益气,以行滞。阴陵泉健脾化湿。诸穴针后加灸,则增加温经散寒作用。

【正虚邪恋】

【症状】腹泻时发时止,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呈果酱样,腹痛后重﹔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舌淡,苔薄白,脉细。

【分析】下痢日久,正虚邪恋,寒热夹杂。肠胃传导失司,故腹泻时发时止,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呈果酱样,腹痛后重。脾胃虚弱,中阳健运失常,故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舌淡、苔薄白、脉细,t均为正虚邪恋之象。

【治法】温中祛邪,疏调肠胃。

【主穴】手阳明大肠经穴、背俞穴。

【处方】合谷天枢上巨虚脾俞胃俞肾俞关元

【配穴】大便粘滞带血、午后低热、心烦口干者,加照海、血海。

刺灸方法外用补泻兼施,加灸。

【方义】合谷、天枢、上巨虚三穴为治痢的基本方。加脾俞、胃俞,调补中气,以资化源。肾俞、关元培补肾气,以扶正祛邪。针后加灸,可温中祛邪。


【疫痢解毒饮】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30克,黄连、黄芩各9克,白头翁9~30克,秦皮9克,生地榆15~30克、桑叶9克,鲜芦根30克,薄荷5克,金银花、马齿苋各30克,六一散20克,木香1.5克,酒军5~1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熄风。

【方解】疫毒伤人最厉,热毒结于肠胃、若不急急救治即有腐肠烂胃之险。故方用生石膏性味辛凉,既能清阳明里热,又能解肌退烧;再配鲜芦根、桑叶、薄荷辛凉宣散,使邪热从表而散。虽然此种高烧是由肠胃热毒熏蒸于外,亦不能排除有暑湿热毒夹杂其间,故以辛凉之清里解肌者为君。白头翁、秦皮、生地榆凉血以止痢;金银花、马齿苋清热以解毒。加木香少许以调达气机。黄连、黄芩、大黄消炎杀菌以排毒。惟桑叶、薄荷不宜久用,一二剂即可去之。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熄风之功。【主治】疫毒痢(中毒性痢疾),证见发病急、大便脓血或鲜紫血、高烧烦躁、口渴嗜饮、里急后重较“菌痢”尤甚。舌质红、苔黄、脉数大或细数。甚则嗜睡、昏迷、抽风。

【加减】恶心呕吐,加竹茹30克;神志昏迷为热毒上冲心包,加安宫牛黄丸1粒,犀角粉1克(或用水牛角代),天竹黄9克,九节莒蒲6克芳香开窍、凉血解毒;抽风为热极风动,加羚羊角粉1克(冲),全蝎5克以凉肝熄风。

【疗效】屡用效佳。

【加味连梅汤】

【来源】廖泉清,《千家妙方·上》

【组成】黄连、乌梅各2克,麦冬、生地各6克,阿胶5克,沙参、石斛、木瓜各6克,西洋参2克。(8个月幼儿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除湿、解毒救逆。

【方解】本方从《温病条辨》连梅汤加味而成。病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及胃肠所致,故方用黄连泻心包之火;阿胶益阴而平熄肝风;麦冬、生地补肾水以滋养肝木;乌梅敛阴,生津止泻;加沙参、石斛以增大其养阴生津之力;阴液充足肝风平熄,而抽搐昏迷等症自解;加木瓜味酸人肝生津舒筋和胃去湿,湿祛热清而痢自止;高热泄泻、气阴两伤,故加以西洋参以促其恢复。

【主治】中毒性菌痢。

【疗效】临床屡用,治验甚多,收效甚捷,效佳。

【香连导滞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连6~9克,木香1.5~3克,莱藤子9克,槟榔5克,焦山楂12克,金银花30克,焦10克,厚朴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导滞。

【方解】方中以黄连苦寒、专清肠胃之热、其性守而不走,故能厚肠胃而解毒;木香调气以除后重,其用量不宜过多,此二味为治痢专药。山楂活血化痰以去脓血;莱藤子、槟榔、焦曲、厚朴宽中下气、宣导积滞;金银花解毒止痢。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导滞之功。

【主治】赤白痢(细菌性痢疾),症见突然发热或不烧、腹痛、大便赤白黏液或脓血便,亦有先泄水样便,继则成脓血便者,里急后重,1日十数次或数十次、小便赤短或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加减】①本病初起如有发烧表证者,加桑叶9克,薄荷5克,菊花9克;如高烧、脉数大、口渴、具有阳明证者,再加生石膏30克,滑石12克;②后重较甚、每日数十次或百余次者,加大黄6~10克。一般药下即减,但大黄不宜重用或久用;③病程较长、延久不愈者,则病久中虚,加杭白芍30克,当归9克,和血养阴,可收显效,但痢疾初起,白芍断不可用;④恶心欲吐,加竹茹20克,藿香9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甚佳。

【双炭饮】

【来源】朱南山,《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组成】金银花炭6克,熟军炭3克,板蓝根15克,赤芍9克,白术6克,鸡内金9克(冲)、黄芩、连翘各6克,陈皮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化湿导滞。

【方解】方中金银花、熟军二炭清热解毒、导浊止血;板蓝根、黄芩、连翘助二炭解热毒;鸡内金导积滞、消停食;白术、陈皮健脾开胃、理气化湿;赤芍缓急止痛,活血化瘀。综观全方,法度谨严,有丝丝人扣之妙,是治疗噤口疫痢的良方。

【主治】噤口疫痢,证见腹痛下痢脓血、口渴烦躁、噤口呕吐。【疗效】临床屡用、确有良效。


【湿热蕴结型】

临床表现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蒜泥马齿苋】

配方:大独蒜15克,鲜马齿苋250克。食盐、酱油、白糖、黑芝麻、葱白各5克,花椒面、味精少许。

制法:马齿苋洗净,摘成5~6厘米长。用沸水烫透,捞出沥干。将马齿苋装盘中抖散,先加食盐拌匀,再放蒜泥、酱油、白糖、葱花、花椒面、醋、味精调味,最后撤上熟芝麻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杀菌止痢。用法:佐餐适量食之。

【香连猪大肠】

配方:猪大肠90克,黄连、木香末各30克,米酷适量。

制法:将黄连、木香末填入洗净的肠内,扎紧两头,放入砂锅,加米醋适量,煮至肠熟烂为度。

功效:清热化湿,调气止血。用法:上量分3次,空腹食之。

【止痢速效茶】

配方:细茶9克,槟榔9克。

制法:细茶用食盐同炒,去盐,将茶叶与槟榔加水煎汤。功效:去壅滞,除湿热,止痢疾。

用法:每日1~2剂,代茶温服。

【寒湿内犯型】

临床表现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院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姜茶】

配方:生姜、茶叶各10克。

制法:生姜带皮切碎,与茶叶一起加水1大碗共煮,煮至半碗汤汁即可。功效:温中散寒,化湿止痢。

用法:每日1~2剂,温饮。

【脾肾阳虚型】

临床表现腹痛隐隐,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薏米莲子粥】

配方:薏米30克,莲子10克。

制法:薏米先煮至半熟,再加莲于,继续煮至成粥。食时加冰糖少许调味。功效:健脾祛湿。

用法:每日2次,作早晚餐服。

【桃花粥】

配方:赤石脂24克,干姜6克,粳米30克。

制法:赤石脂打碎,与姜同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取汁50毫升,去渣澄清。粳米煮粥,粥成时兑入药汁,煮沸即成。

功效:温中养胃,涩肠止泻。用法:温热空腹食之,1次食尽。

【阴虚夹湿型】

腹痛、腹泻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受凉、劳累即发。痢下赤白,或鲜血黏稠,虚坐努责,量少难出,午后低热,口干心烦,舌红或光红,脉细数。

【黑木耳汤】

配方:黑木耳50克。

制法:木耳择洗净,加水1000毫升,煮至木耳熟烂即可。功效:益气凉血止痢。

用法:先将木耳以盐、醋拌食,次喝汤。每日2次。

【绿茶蜜饮】

配方:绿茶5克,蜂蜜适量。

制法:绿茶放入瓷杯,以沸水冲泡,加盖泡5分钟再调入蜂蜜。功效:清热生津,止痢消食。

用法:每日3~4次,趁热顿服。

【皮蛋】

配方:松花皮蛋3个,红糖60克。制法:把松花蛋剥开。

功效:滋阴清热止痢。

用法:每日1~2次,每次3个,皮蛋蘸糖,空腹食用。可以常食。

立即观看 5/26/2021 1:58:29 PM

细菌性痢疾是什么

百病调理

46 0

立即观看 5/26/2021 1:57:54 PM
立即观看 5/26/2021 1:59:27 PM
立即观看 5/26/2021 1:57:09 PM
立即观看 5/26/2021 1:55:53 PM

小儿细菌性痢疾是什么

百病调理

27 0

立即观看 5/26/2021 1:58:5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