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概述】
黄疸一证,古有五疽、三十六疸之名。分类过杂,论治反难,不便临床诊治。后世医家概分阴黄、阳黄,比较实用。后增急黄一名,实是阳黄之危重证候。中医所称之黄疽,实包括现代医学之黄疽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变、胆囊炎、胆石症、溶血性黄疸、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症状】
本病初起,多发热恶寒,食欲缺乏,或恶心呕吐,周身乏力,小便深黄如浓茶。黄疸先从眼巩膜发黄开始(目黄),渐而周身皮肤友黄。如见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阳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黄如酱油,并见高热烦躁,神昏,发病急骤,病变迅速,多为急黄。又因病因不同,故伴随症状亦异,治当详察。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48-54 | 50-70 | 单穴 |
足三里 | 45-52 | 50-60 | 双穴 | |
肝俞 | 45-52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45-50 | 50 | 双穴 |
太冲 | 45-48 | 50 | 双穴 | |
至阳 | 47-52 | 5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脾俞 | 48-52 | 60 | 双穴 |
三阴交 | 42-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4天 | 膈俞 | 47-53 | 50 | 双穴 |
阴陵泉 | 42-48 | 50 | 双穴 | |
膻中 | 45-50 | 40-5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5天 | 肾俞 | 47-53 | 50-70 | 双穴 |
照海 | 42-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需要和假性黄疸鉴别。假性黄疸见于过量进食含有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南瓜、西红柿、柑桔等食物。胡萝卜素只引起皮肤黄染,巩膜正常;老年人球结膜有微黄色脂肪堆积,巩膜黄染不均匀,以内眦较明显,皮肤无黄染。假性黄疸时血胆红素浓度正常。
【案例】
刘某,男,25岁。
主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2周,皮肤黄染1周。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达38℃,无发冷和寒战,不咳嗽,但感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右上腹部不适,偶尔呕吐,曾按上呼吸道感染和胃病治疗无好转。1周前皮肤出现黄染,尿色较黄,无皮肤搔痒,大便正常,睡眠稍差,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肝炎和胆石症史,无输血史,无疫区接触史。
查体:T37.5℃,P:80次/分,R:20次/分,Bp:120/75mmHg,皮肤略黄,巩膜黄染,腹平软,肝肋下2cm,质软,轻压痛和叩击痛。化验:血Hb 126g/L, WBC 5.2*109/L, N 65%, L 30%, M 5%, plt 200*109/L,网织红细胞 1.0%,尿蛋白(-),尿胆红素(+), 尿胆原(+)。
诊断:黄疸。
治疗:予以隔物灸仪。艾灸1日,中脘、足三里、肝俞各50分钟;2日,期门、太冲、至阳各50分钟;3日,脾俞、三阴交各50分钟;以上穴位3日循环灸,每日加灸神阙60分钟。灸3日后,发热、恶心症状缓解。灸10日后食欲增加、肤色恢复正常,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阳黄】
【症状】身热烦渴,燥扰不宁,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身黄鲜明如橘皮,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有力。
【针灸治疗】胆俞、中封、阳陵泉、内庭、三阴交等,腹胀配中腕,呕吐配内关,便秘配大肠俞。
【阴黄】
【症状】身热不渴,喜静恶动,胸闷不饥,大便滑泄,小便清长,身黄如烟熏,舌苔润滑,脉象沉微无力。
【针灸治疗】脾俞、公孙、中脱、足三里。配命门、天枢等。
【黄汗】
【症状】身热黄肿,腰以上汗出,染衣如柏汁,腰痛如有物在皮中,两腿冷,小便不利。
【针灸治疗】肺俞、合谷、胆俞、三阴交,配足三里。
【瘀血黄疸】
【症状】面目黎黑,少腹胀满疼痛,或见腹有肿块,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身黄,发热,脉象沉结。
【针条治疗】肝俞、膈俞、二阴交,配.音门、中院。
【阳黄】
【热重于湿型】
【证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胀满,口干口苦,恶呕,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泄下。
【方药】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栀子12克,大黄10克,鸡骨草30克,车前草2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因砂石阻滞胆道者,可加柴胡、枳实、郁金各12克,金钱草30克。
2.单方验方
(1)广益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绵茵陈、金钱草、丹参、板蓝根、茯苓、薏苡仁各30克,郁金、柴胡、败酱草、甘草各10克。水煎服。
(⑵)退黄方(湖南中医学院验方)
处方:赤芍30—60克,大黄10~30克,绵茵陈、板蓝根各30克,泽兰、车前子各15克,郁金12克。水煎服。
(⑶)茵田虎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虎杖30克,柴胡9克,茯苓15克,栀子9克,布渣叶15克,山楂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4)肝炎解毒汤(《浙江中医杂志》)
处方:茵陈30克,苍术10克,木通9克,栀子10克,赤小豆20克,连翘20克,板蓝根10克,厚朴9克,车前子15克,金银花15克,石莒蒲5克,青皮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湿重于热型】
【证见】身目俱黄,头重身困,胸肮痞满,纳呆,恶呕,腹胀,便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
1.主方茵陈五苓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茯苓、猪苓各15克,白术、泽泻、藿香各12克,薏苡仁20克,布渣叶15克,厚朴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
(1)肝四方(钟耀奎验方)
处方:茯苓15克,白术12克,泽泻15克,郁金12克,山楂18克,丹参15克,白背根、绵茵陈、鸡骨草、虎杖各30克。水煎服。
(2)白术厚朴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白术5克,厚朴5克,猪苓5克,泽泻5克,茯苓9克,陈皮3克,砂仁3克,藿香6克,广木香3克。水煎服,每日l剂。
【急黄】
【证见】发病急骤,黄色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谱语,或见站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黄连、栀子、黄芩各15克,生地黄20克,玄参18克,石有30克,牡丹皮、知母、赤芍各12克,大黄15克,金银花20克,人工牛黄3克(冲),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
(1)肝四方(钟耀奎验方)
处方:茯苓15克,白术12克,泽泻15克,郁金12克,山楂18克,丹参15克,白背根、绵茵陈、鸡骨草、虎杖各30克。水煎服。
(2)白术厚朴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白术5克,厚朴5克,猪苓5克,泽泻5克,茯苓9克,陈皮3克,砂仁3克,藿香6克,广木香3克。水煎服,每日l剂。
【阴黄】
【证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见腹胀,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
1.主方茵陈术附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白术15克,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茯苓15克,陈皮6克,党参18克,泽泻12克。水煎服。
若胁下有痞块,可加丹参20克、土鳖虫10克、鳖甲30克。
2.单方验方阴黄方(李宝顺等《名医名方选》)
处方:绵茵陈、党参、黄芪各30克,冬瓜皮、木通各15克,茯苓、当归各12克,熟附子、鸡内金、枸杞子、干姜、白术、泽泻各10克,石莒蒲6克。水煎服。
辩证施食
【湿热黄疸】
【临床表现】目黄身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身热口渴,纳呆厌油,恶心欲呕,口苦或粘,肢体沉重,周身乏力,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施食原则】清热利湿。
【食疗方】
1.炖田螺大田螺10~20个,黄酒小半杯。田螺养于清水中漂去泥,取出螺肉,加入黄酒小半杯,拌和,再放入清水中炖熟即可。饮汤,每日1次。
2.西瓜汁西瓜一个,取翰去籽,捣烂成汁,装入大杯中冷藏。分次饮用。
3.茵陈粥绵茵陈30~6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适量。先将绵茵陈洗净煎汁,去渣,加粳米后再加水适量煮粥。欲熟时加入适量白糖,稍煮一二沸即可。
4.拳荠汤挚荠500克,洗净,削皮,切片或切块,清水煮熟即可。吃拳荠,喝汤,分数次食用。
5.泥稣炖豆腐泥鲋500克,去腮及内脏,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清炖至五成熟,加入豆腐250克,再炖至鱼熟烂,加适量盐即可。吃鱼和豆腐,喝汤。
【寒湿阴黄】
【临床表现】目黄身黄,黄色晦暗,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喜热饮食。脘痞腹胀,得热稍缓,四肢不温,畏寒喜暖,四肢困重,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缓。
【施食原则】温化寒湿。
【食疗方】
1.茵陈干姜汤茵陈15克,干姜6克入锅中,加红糖适量,水煎服。每日一次,连服半个月。
⒉.黄瓜根汁黄瓜根200克,洗净,捣烂取汁。每日早晨温服一杯,连服2周。
3.桂苓粥桂心3克,茯苓30克,大米50克。用水煮桂心、茯苓取汁,去渣,用汁煮米,如常法煮粥。晨起空腹服食,经常当早餐食用。
4.茯苓大枣粥茯苓粉30克,白米30克,红枣20枚。如常法煮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