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间期出血概述】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之间,月经中期,发生周期性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亦称“排卵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历代医籍未见有此病名载录,可能视为“月经先期”、“一月再行”、“经漏”、“赤带”等,本病之内容亦混其中。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若出血期长,血量增多,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将发生崩漏。
【症状】
(1)肾阴虚型: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痠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
(2)脾气虚型:经间期出血,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
(3)湿热型:经间期出血,血色深红,质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心烦口渴,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型:经间期出血,血色紫黯,挟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病因分析与鉴别】
经间期出血发生在月经中期,月经中期是冲任阴精充实,阳气渐涨,由阴盛转为阳盛的生理阶段,若肾阴不足,脾气虚弱,湿热扰动或瘀血阻遏,使阴阳转化不协调,则发生本病。
(1)肾阴虚与湿热型:肾阴虚素体阴虚,房劳多产,阴虚内热,热伏冲任,阳气内动,迫血妄行,因而出血,血出之后,阳气外泄,阴阳趋于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复发,出现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痠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湿热型外感湿热之邪,或情志所伤,肝郁犯脾,水湿内生,湿热互结,蕴于冲任,阳气内动,引动湿热,迫血妄行症见经间期出血,血色深红,质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心烦口渴,口苦咽干。
(2)脾气虚:忧思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冲任不固,阳气不足,血失统摄,故而出血。
(3)血瘀:经期产后,余血内留,离经之血内蓄为瘀;或情志内伤,气郁血结,久而成瘀,淤阻冲任,在月经中期,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不循经,故出血。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中极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命门 | 54 | 60 | 单穴 |
血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阴交 | 52 | 50 | 单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曲泉 | 48 | 30 | 双穴 |
照海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0天 | 心俞 | 54 | 50 | 双穴 |
通里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1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水道 | 54 | 5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2天 | 白环俞 | 54 | 50 | 双穴 |
涌泉 | 52 | 6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3天 | 阴陵泉 | 48 | 3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经间期出血月经周期正常,故在两次月经之间要做好调护,避免情志的刺激,劳累,必要时用滋补的中药调护。注意保暖,防寒,饮食调理。
【症状分析与鉴别】
经间期出血发生在月经中期,月经中期是冲任阴精充实,阳气渐涨,由阴盛转为阳盛的生理阶段,若肾阴不足,脾气虚弱,湿热扰动或瘀血阻遏,使阴阳转化不协调,则发生本病.
(1)肾阴虚与湿热型:肾阴虚素体阴虚,房劳多产,阴虚内热,热伏冲任,阳气内动,追血妄行,因而出血,血出之后,阳气外泄,阴阳趋于平衡,故出血停止, 下次周期又复发,出现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痰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湿热型外感湿热之邪,或情志所伤,肝郁犯脾,水湿内生, 湿热互结,蕴于冲任,阳气内动,引动湿热,迫血妄行症见经间期出血,血色深红,质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心烦L|渴,U苦咽干.
(2)脾气虚:忧思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冲任不同,阳气不足,血失统摄,故而出血.
(3)血瘀:经期产后,余血内留.离经之血内蓄为瘀;或情志内伤,气郁血结,久而成瘀,瘀阻冲任,在月经中期,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不循经,故出血.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三阴交、地机、血海、关元.
配穴:肾阴虚型加太溪、肾俞;脾气虚型加脾俞、气海、足三里;湿热型加阳陵泉,行间;血瘀型加太冲、膈俞.
操作;三阴交用毫针刺法,针用平补平泻法;地机、血海毫针刺法平补平泻;关元用1.5寸毫针施提插补泻平补平泻,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方义:方中关元为任脉经穴,又是足三阴经之会,可调冲任、理经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补三阴而益气固冲;血海为治血之要穴,共奏调经养血,止血之功;地机为脾经的郄穴治疗血证.配太溪、肾俞以滋补肾阴;脾俞、气海、足三里以健脾益气,固冲止血;阳陵泉、行间以清泻湿热止血;血瘀型加太冲、膈俞活血化瘀止血.
【肾阴虚型】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腿酸软,手足心热,夜寐不宁,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热伏冲任,于纲组期,阳气内动,阳气乘阴,迫血妄行,故发生出血;阴虚内热,故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肾主骨生髓,肾阴虚,脑髓失养,故头晕耳鸣;肾虚则外府失养,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肾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故夜寐不宁。舌红,少苔,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加减一贯煎(《景岳全书》)。
生地、白芍、麦冬、熟地、甘草、知母、地骨皮。
方中生地、熟地、知母滋肾益阴;地骨皮泻阴火;白芍和血敛阴;麦冬养阴清心;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功能滋肾益阴,固冲调经,故出血可止。
若头晕耳鸣者,酌加珍珠母、生牡蛎;夜寐不宁者,酌加远志、夜交藤;出血期,酌加旱莲草、炒地榆、三七。
【脾气虚型】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色拥,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冲任不固,于绍组期,阳气不足,不能统摄气血,因而出血;脾虚化源不足,故经量少,色淡质稀;脾气虚弱,中阳不振,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运化失职,则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也为脾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方药举例:归脾汤。
【湿热型】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血色深红,质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心烦口渴,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于纲组期阳气内动之时,引动湿热,损伤冲任,迫血妄行,因而出血;湿热与血搏结,故血色深红,质稠;湿热搏结,瘀滞不通,则小腹作痛;湿热流注下焦,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黄;湿热熏蒸,故口苦咽干,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也为湿热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方药举例: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去阿胶、红枣,加茯苓、炒地榆。
白芍、生地、当归、阿胶、丹皮、黄柏、牛膝、香附、红枣、小黑豆。
方中黄柏、黑豆、茯苓清热解毒,利水除湿;香附、丹皮、牛膝理气活血止痛;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生地、炒地榆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凉血止血之效。
出血期间,去当归、香附、牛膝,酌加茜草根、乌贼骨;带下量多者,酌加马齿苋、土茯苓;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者;去生地、白芍,酌加厚朴、麦芽;大便不爽者,去当归、生地,酌加薏苡仁、白扁豆。
【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血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血阻滞冲任,于纲组期阳气内动,引动瘀血,血不循经,因而出血,血色紫黯,夹有血块;瘀阻胞脉,故小腹疼痛拒按;瘀血内阻,气机不畅,故情志抑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理血归经。
方药举例: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大黄、生地、当归尾、赤芍、丹皮、枳壳、龟板、桃仁。
方中桃仁、大黄、赤芍、丹皮、归尾活血化瘀,引血归经;枳壳理气行滞;生地、龟板养阴益肾,固冲止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理气归经之效。
【百合熟地黄汤】
材料:百合、熟地黄各50克,鸡蛋2个,蜜糖适量。
做法:1、将百合、熟地黄洗争。
2、将鸡蛋煮熟,捞出,去壳备用。
3、将以上全部用料放入炖盅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煲1个小时,加入少许蜜糖即可。
药膳功效: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补肝养血的功效,百合可滋阴生津、养心安神,鸡蛋能健脾补气,三者搭配同食,对肾虚型经前期出血,伴有腰膝酸痛、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者均有疗效。
【归芪乌鸡汤】
材料:当归30克,黄芪15克,红枣6颗,乌鸡1只,盐适量。
做法:1、将当归、黄芪分别洗净,红枣去核,洗净,乌鸡去内脏洗净永水。
2、将清水适量放入瓦煲中,煮沸后放入当归、黄芪、红枣、乌鸡,以大火煮开,再改用文火煲2个小时。
3、加盐调味即可。
药膳功效:当归能补血、活血,又能调经止痛,为妇科常用药,黄芪可补气健脾,红枣可益气养血,乌鸡可补血调经,四者搭配炖汤食用,对气血亏虚引起的经间期出血、缺铁性贫血者均有食疗效果。
【旱莲草猪肝汤】
材料:旱莲草5克,猪肝300克,葱1根,盐适量。
做法:1、将旱莲草盛锅,加四碗水以大火煮沸,转小火继续煮10分钟,猪肝洗净,切片。
2、只取汤汁,转中火待汤再沸,放入肝片,待汤开,即加盐调味熄火,葱洗净,切丝,撒在汤面上即可。
药膳功效:旱莲草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的功效,配猪肝,有止血兼补血的作用,对各种出血症均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如月经过多、经前期出血、功能性子六出血等症都可用此汤品来缓解出血状况,还能改善因出血过多造成的贫血症状。
【三七粉粥】
材料:三七粉3克,红枣5颗,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1、将粳米洗净,红枣去核,洗净备用。
2、将三七粉、红枣、粳米—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
3、待粥将成时,加入红糖搅拌溶化即可。
药膳功效:三七具有补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粳米可益气补虚,红枣、红糖均补气养血,四味同用,既止血又补血,可用于辅助治疗血瘀引起的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下血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