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便血

所属科室:月经症状
所属部位:肛门直肠部

更新时间 : 2/4/2021 4:27:37 PM

【经行便血概述】
每逢经前或值经期出现大便下血,伴有月经量少,经后渐愈,呈周期性发作者,称为“经行便血”。也称“借经”或“差经”。

【症状】

(l)胃肠郁热:经前或经期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血色黯红,质黏稠。面赤心烦,口苦咽燥,大便干,小便黄。经来量少,经血紫红,质稠,甚则经来点滴即净。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2)阴虚血热:经行便血,经量不多,或点滴而下,色鲜红质稀,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失眠,潮热盗汗,月经量少.舌质红绛而干,少苔脉细数。
(3)脾不统血:经行大便下血,先便后血,量多或少,色淡质稀,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心悸少寐,食少便溏,舌胖大而苔白,脉缓弱。

【病因分析与鉴别】

经行便血主要是由于热邪迫血妄行和气虚不能摄血所致。
(1)胃肠郁热与阴虚血热:胃肠郁热平素嗜食酒浆厚味,或辛辣之品,火热郁结肠胃,下注大肠,月经来潮之际,冲脉气盛,引动肠中积热,热灼大肠血络,迫血妄行而便血;阴虚血热素体阴虚,或久病多产,忧思郁怒,卫志化火,阴精被灼,经行之际,阴血下行,致使阴血益虚,虚热内生,内热迫血妄行,发生便血。伴有阴虚火热之证。
(2)脾不统血:素体脾气虚弱,或饮食劳倦内伤,中气受损,气虚统摄无力,经血来时,气随血泄,中气更虚,固摄无权,发生便血。同时伴有脾气虚弱的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穴位名参考温度(℃)参考时间(分钟)备注
第1天脾俞5450双穴
大肠俞5440双穴
足三里4840双穴
第2天上巨虚4830双穴
三阴交4830双穴
内庭4830双穴
第3天膈俞5450双穴
血海4830双穴
地机4830双穴
第4天肾俞5460双穴
太溪4830双穴
太冲4830双穴
第5天三焦俞5450双穴
阴陵泉4830双穴
支沟4830双穴


【艾灸体会】

在经行前和经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伤脾,保持脾胃功能正常。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身休素质,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主穴;脾俞、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

配穴:胃肠郁热者加内庭;阴虚血热者加太溪、曲池;脾不统血加隐白、地机.

操作: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 5~0.8寸;足三里常规操作;上巨虚直刺o.8~1.2寸,平补平泻.

方义:方中脾俞、大肠俞调理胃肠,止血调经;足三里促进胃肠功能,补益脾胃;上巨虚通腑气,调理脾胃.‘三阴交通肝、脾、肾三经,调理经血.配内庭以达清泄胃肠之热;太溪、曲池滋阴清热,止血;隐白、地机调经止血.


1.脏热治法: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脏连丸加减。

生地炭15克、山茱萸9克、当归9克、炒白芍9、克丹皮9克、地榆15克、槐花炭12克、旱莲草12克、黄柏9克;加减:经少不畅伴痛经者,加生蒲黄12克(包煎)、败酱草15克;口干苔黄腻者,加川朴10克、麦冬12克;大便秘结者,加天花粉12克、火麻仁9克或生大黄5克(后下)。

2.脏虚治法:补中益气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克、党参12克、炒白术15克、大白芍12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当归身10克、仙鹤草30克、地榆炭12克、灶心土30克(包煎)加减:出血量多者,加阿胶10克(烊冲)、花蕊石15克、牛角(角思)12克;脏虚挟热者,加麦冬12克、丹皮9克;有腹痛者,加延胡索12克、生蒲黄12克(包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