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

杏林是中医文化的开宗,董奉是杏林的始祖。中华传统文化,杏林中人,杏林医案,杏林圣手,杏林春暖,杏林养生,为所有医家无尚崇高的追求。他体现中医理应具备的仁心仁术和道德的精神以及中医本身的信仰。董奉为中国完善了中医的文化,以身作则,几千年来中国医术支流汇入杏林,杏林代表着医者的一片仁心。

展开
经历

董奉早年间曾在官县里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吏,官职虽然小,好歹足够养活他自己,但是董奉很快就辞职了,他深刻地意识到,在这礼乐崩坏的乱世里,人命如同草芥,哪怕是军阀霸主都有可能朝不保夕,更何况是普通人,这个世道的人心已经病入膏肓,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官吏可以救治的,但是为医尚且还能救治世人身体上的病症,于是他果断辞官,于庐山之中寻一幽静之所,继续修他的功夫学他的医。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董奉住燮府中,后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燮后逃走。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真仙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张景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说的是董奉在庐山成仙的传说故事。
也有人说,董奉年青时就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并为民除害。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因董奉长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展开
相关文章
  • 杏林始祖——董奉

    中医又被称作“杏林”,赞誉医生的医德、医术,就可以说他“誉满杏林”。“杏林”这个词起始于东汉建安时期的董奉。 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收费,治好后只要求病人在他的住宅周围种杏树。轻症愈后种一棵,重症愈后种五棵,不几年,竟种了十万棵。等杏树挂果…

    查看更多

  • 后世对董奉的纪念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 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董奉死后,人们…

    查看更多

  • 董奉的轶事典故

    行医惹祸 董奉立志要医病救贫。他的医术很高明,能用杏树与其他的药物配制成药丸和药水给人治病,多有奇效。因此找他治病的人愈来愈多,被他治愈的病人也愈来愈多。医名遍及半个中国的南方。人们把他同当时的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有一次董奉巡医到交州,恰…

    查看更多

  • 董奉的野史逸闻

    董奉字君异,侯官县人。吴先主时,有一个年轻人任侯官县的长吏,见董奉当时有四十来岁。后来这位长吏罢官走了,五十多年后又担任了另外的职务,经过侯官县,见当年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貌似和五十年前一样。他就问董奉:“我当年看见你是这样,现在我已白发苍苍,可你…

    查看更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