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斋是一位中医文献学家,文献学功力深厚。擅长于考证集注,深谙版本、目录、音韵、校勘、注疏之学。做学问非常认真,著作《伤寒杂病论集注》曾“稿经四易,时历八年”,首刊于1925年。在印行两次 《孙思邈传》后,经大量增补,1936年又刊印第三版。该书获得颇高评价,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作序说“能自出心裁,发前人所未发”。谢利恒更谓该书“据生理之新说,释六经之病源,贯穿中西,精纯渊博,可谓集伤寒学说之大成,诚医林之鸿宝也”。 《针灸经穴图考》是他的另一力作。作者取《内经》 、 《难经》 、 《甲乙经》为主,参考唐宋以降诸家有关针灸论述,撷精删芜,正讹补缺,“成书八卷,都凡正经十四,气穴三百六十有五,奇穴拾遗若干附焉”。经穴图谱以正常人体点穴摄影,制为铜版刊印。不但对每个穴位进行考证,而且在每穴之后列其主治证候及医案,冠以针灸要法,从而为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本书亦以考据精实,广征博引而获广泛称誉。
黄竹斋有关中国医学史的著述中,以《医圣张仲景传》最负盛名。 《后汉书》 、 《三国志》等正史均未为仲景立传,黄竹斋广搜博采,于1924年撰著《医圣张仲景传》,首载于1925年《伤寒杂病论集注》第一版卷首。赴南阳、宁波等地考察后,再作修订增损,1948年所撰《伤寒杂病论会通》印行时,又将增订本列于该书“卷首”(解放后已有单行本)。全传虽仅8000余字,但内容之赅备,资料之丰富,为现存记载仲景史事者所不及。对张仲景生平籍里,任长沙太守等史事提出考证和看法。这一传记及其所撰《祝告医圣文》 ,现已刻石立于南阳医圣祠。
此外还有《孙思邈传》 、《中华医学学术发明于三皇说》、《陕西医家圣贤考》、《关中历代名医传》、《秦越人事迹考》、《医学源流歌》等。黄竹斋热爱祖国医药文化,他主张将医史学列为医学生的必修课,认为这可使学生了解医学学术渊源及其发展规律,表彰前辈医家功绩,更重要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民国时期经过抗争,中医教育的合法权利有所改善。但如何开办中医学校,专业设置以及与之相关的课程、学术整理、统一病名、师资、教材等问题,远未提上中央国医馆的议事日程。黄竹斋对此非常关注,提出许多深有见地的主张。 1934年1月他提出《审查统一病名草案意见书》和《审查病理学意见书》,主要内容是:反对一味依傍西医病名,认为应以中医病名为主,反映中医特点;认为有关草案所列内科疾病,未列证候,且所列者牵强之处甚多;病理学所列病名及证论,全系抄袭西医学说,对中医固有理论毫无阐发。这些意见在今天也是相当正确的。
1935年,国难方殷,侵华日军己逼近华北。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医的振兴绝不应是中西医门户之争,而是与民族存亡密切相关的大事。黄竹斋即慷慨陈词:“吾国医药学术之兴废,与民族之存亡国计之盈绌实有重大密切的关系”。他同时主张吸取西方现代医学之长,指出:“溯自清道光鸦片战后,海禁大开,欧风东渐,西洋医学传入中华,其生理解剖学说堪以纠正唐宋以后医书脏腑形状之错误。……今得西哲学说参互考正,而古代医经精微奥妙之义理乃克彰明,有裨于吾国医学实非浅斟”。
1943年西安筹设“西京中医专科学校”,校董事会推举黄竹斋为校长,黄竹斋在复函中提出了该校教学计划以及解决校舍、实习基地、实验和图书设备等具体建议。并指出教学内容要吸取现代科学成就,并预言:“将来必有中西医贯通之日”。有关课程设置除与前述类同者外,还特别提出“德、智、体”教育,其中提到《易经》等中国古代哲学、医师修养学、医学国文、医学天文、医学地理、医学数学、医政学、医史学以及中国武术、体操等课程,表明他希望在进行扎实的专业训练的同时,还应使学生有广泛的文化知识结构和医德素养。他的许多设想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0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