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介绍了一个用土茯苓充饥的故事:传说在大禹治水时期,所遇困难重重,庄稼被水淹,缺衣少食。于是大禹一边忍饥挨饿,一边治理洪灾。有一天,大禹走到山间巡查灾情,所带粮食都吃完了,觉得饥饿难耐。凭借当时特有的生活经验,随手挖了一种植物的根,就吃了几口,味道还不错。由于采挖得比较多,吃不完的就留在山上,因此得名禹余粮,也就是大禹遗留的粮食。
李时珍还介绍了土茯苓治疗杨梅疮(梅毒)的故事。李时珍指出,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杨梅疮流行,用轻粉等药物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时不时会复发,而且对人体的毒性很大,使患者出现肢体拘挛、全身溃烂等症,后来有人发现土茯苓有效,并广泛应用,土茯苓逐渐成为治疗杨梅疮(梅毒)的要药。它的发现也是因为一个得了杨梅疮的人,因多方治疗无效,他便隐居在山野间以度残年,喝着山间泉水,采食野果,生吃土茯苓。神奇的是,幾个月后,他的病居然好了,遂领悟到土茯苓具有治疗杨梅疮的功效。此后他戒除恶习,潜心学医,把这个治疗方法传给世人,后来成为当地的名医。由此可见,土茯苓治疗杨梅疮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状茎,夏季或秋季采挖,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本草正义》载:“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生草药性备要》提到:“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功效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