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尼玛的故事—行医之本,专研炮制

2/6/2023 5:34:32 PM发布

走进金诃藏药的制药车间,工人们正在为“佐太”的炮制进行备料,尼玛宗师受邀做技术指导。对于药厂的工作人员来说,这可是绝佳的学习机会。走进车间,一位面容安详的老人端坐在藤椅上,这就是国医大师尼玛,虽腿脚已不太灵便,但明亮的眼神仍然透露出极为深刻的睿智。十几位弟子围在宗师的周围,提出关于制药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尼玛宗师也边解答,边思考,时而露出如孩童般天真的笑容。

 

看到记者到来,检验药品的工作随即开始,所有人移步到了庭院中。只见一张长近两米的长方形桌子上,大盘小盘装满了近30种药材。尼玛宗师落座后,开始逐一观察、鉴别。

 

· 经典——常看常新

尼玛1933年出生在青海湖畔一个牧民家庭,15岁时出家,他到千布录寺学习藏医,师从高僧却布智门下。与生俱来的聪慧以及刻苦钻研,让他早早得到师父真传,在系统学习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以及《蓝琉璃》等藏医药经典著作后,25岁开始“独闯江湖”。

 

精读经典,是历来名老藏医登上医学辉煌殿堂的台阶。尼玛宗师对启蒙教材《四部医典》和《晶珠本草》至今仍爱不释手,哪怕工作再忙,每日必须背诵几页半章。他常说:“藏医人一定要养成‘读经典,做临床’的习惯。临证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而读书能够解决临证所遇到的问题,相辅相成,好处甚多”。时至今日,经典中的许多段落、名句,他可以脱口背出,随手拈来。

 

尼玛宗师熟悉《后续医典》中所述各种实践操作,他特别强调年轻医生一定要掌握把脉要领,出诊时他会手把手教给弟子们脉诊;查房随诊时,他会突然向弟子们发问:此症与《秘诀补遗》所述的哪一种病相同?用什么方?

尼玛

在尼玛宗师看来,其实现在的很多病看似复杂,只要用《四部医典》中的相应教诫来解释和分析全都一目了然。他还常告诫学生,虽然在学校“院校式教育模式”中,你们对《四部医典》有了较系统的学习,但对其它经典几乎没有涉及,作为医生要博古通今,尽力涉猎更多的著名医著,这样才能知识全面、深刻。精读经典,是学习和继承名老藏医经验的一条捷径。

精读经典贵于实践,他还鼓励年轻人多多总结经验,将自己的体验和经验写成文章向他人介绍和推广,使医学经验能发挥更大价值,造福人民。因为,在写作中也能锻炼分析和思考能力,升华对经典的认识。

 

而尼玛宗师所说的“升华”,也是他一直看重的“悟性”。藏医药学作为藏族传统文化“十明学”之一,具有宏观、整体、综合性、信息性、辨证性等特性,与哲学、佛学、天文历算等藏族其它学科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涉及内容深奥广博、蕴涵着丰富的藏族传统文化精粹,若不具备综合知识和相应的领悟能力,很难学好用好藏医药。他常说,培养藏医悟性是正确理解藏医实质,解决教研中的疑难问题,塑造高素质的藏医人才,继承和藏医创新的法宝。通过对常见病和一些疑难杂症的辨证施治、精心布药遣方,尼玛宗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对药材传统感观鉴别、独具特色的药物炮制和显效的验方配制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 炮制——非遗传承

在藏药炮制研发方面,尼玛宗师对采药、鉴别、炮制、配料、加工制作、品种鉴定等都十分精通,是目前国内藏药传统炮制技术的名老专家、老行家。他主持研发的藏药“七十味珍珠丸之赛太”炮制技艺和藏药“阿如拉”炮制技艺2个传统藏医药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研发更多更好的藏药制剂产品,他亲自带队先后走遍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巴颜喀拉山、祁连山、大坂山等10余座大山,走访了甘肃拉卜楞寺、瞿坛寺等寺院,采集藏药材,研究藏药炮制工艺,生产出了一批批高效藏药制剂药品。

 

藏药炮制历史距今有1300年,藏药炮制是依据藏药理论,辨证施治用药的需求和药物自身性味,以及配方、制剂的不同需求,而采取的一项提高药物疗效的制药技术。尼玛宗师常说:“药物疗效,是藏医的生命所在,而炮制是提高药物疗效的重要手段。”

尼玛

“佐太”是藏药传统炮制方法中工艺最复杂也是最危险的一种炮制法。所有名贵珍宝药都离不开药引子佐太,而佐太传统炮制法,整个藏区能掌握这种技术的屈指可数,因此,过去各级藏医院的珍宝药品都要从西藏购进,且购进的药品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广大患者需求。

 

1987年,尼玛宗师首次在黄南州藏医院参加了由措如·才郎大师主持的“佐太”炮制技术培训班。之后多年,亲手炮制传统名贵藏药是宗师梦寐以求的愿望。1992年终于在青海省藏医院亲自主持成功炮制出名贵藏药“佐太”。并生产出了一批质量有保证的珍宝药品。从此,“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等30多种驰名中外的珍宝药品,远销全国各地,从而结束了青海省不能生产藏医珍宝药品的历史。自此青海省塔尔寺和瞿坛寺、甘肃省拉卜楞寺等十几所寺院和本省各州县藏医院,每年都要邀请他去指导“佐太”的炮制工艺。他根据藏药理论,结合多年的炮制经验,亲自指导了各种藏药的炮制技艺,为藏药炮制模范化建立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 医德——行医之本

据青海省藏医院的粗略统计,尼玛宗师行医数十载,救治过的患者不下20万人;他带出的藏医药人才至少200人以上;他亲自操作、指导炮制的藏药品不下200吨;他主笔、口授、主持、参与、指导编撰的著作、教材、课题、论文在100部以上。

 

老人很少讲自己的故事,但生活在周边地区的很多民众都知道,青海省藏医院有位“神奇的尼玛”,他会用最便宜的药治好疑难杂症,如果有穷人看不起病,他不仅减免、捐助医药费,还把患者接到家中细心照顾。因此,不论刮风下雨,为他而来的患者总是络绎不绝。在青海省藏医院,每周一、三、五坐诊,二、四、六在病区值班,是尼玛雷打不动的“生活规律”。老人说,“不经常接触患者,脑袋会‘生锈’。”

 

当走进尼玛的工作室,84岁高龄尼玛正在给病人把脉,“阿克尼玛一般日均接诊近100人,不看完最后一位患者,他是不会下班的。”站在一旁的弟子班玛才仁告诉记者,阿克是藏语中对长者、尊者的称谓,在医院里,尼玛的地位最高。“无论高官权贵,亦或贫民百姓,要想看病,必须排队。不讲人情,也是他的‘习惯’。”

尼玛

尼玛宗师的弟子说,老人最看重自己的口碑。“他经常告诫我们,用最便宜的药解决最难的病,以同情、慈善心为各族患者解除痛苦,不贪钱财,不以贵贱分亲疏,摒弃自负与虚伪,才是一个有良心的医生。”

 

重医德,是藏医历来的一种崇高规定,成书于公元8世纪的藏医经典《四部医典》“治者医生”一章,从医生的品质、条件、责任、医德和功绩六大方面阐述了医生应具有的品德,提出医生要具智慧,有同情心,谨守誓约,精通医术,工作勤奋,行为高尚等道德标准。尼玛宗师以历代名医为楷模,以德为本,慈悲众生,不敛财,不谋权,不自负、不虚伪,待病人如亲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表现了高尚医德风范。

 

上世纪70年代,尼玛宗师曾半夜出诊,不慎从马背摔下,造成骶骨骨折,平时旧伤痛得他直冒冷汗,直不起腰。但是,仍坚持按时出诊。强迫他住院治疗,多次偷偷溜回医院诊治病人。

 

几十年来,他坚持为前来西宁就医的农牧区患者,腾出自家房子让他们住,为他们做饭,管吃管住,前后垫付医药费达10万多元。他常说,医生不仅要精通医疗技术,还应具备崇高的医德,要富有同情心、关爱心和慈悲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像药师佛那样大慈大悲,消除众生苦难。他不但这样教导年轻医生,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的人格魅力和精湛医术滋润着藏医这一菩提树枝繁叶茂。对于自己的付出,老人说,“这是积善缘,种善果。从行医第一天起,这个念头就没忘过”。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0883.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