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苍山的故事—不辞辛劳,敢于创新

4/12/2023 5:10:05 PM发布

严苍山医师临证治病,奄有众长,同时主张医学一定要推陈出新,跟随时代,多创治法,以应病变。他学富思深,在中医临床数十年中,擅长诊治重症、急症,对疑难病证常能出奇制胜。在杂病治疗中,既服膺于丹溪的养阴论,又通达于景岳的调治阴阳法则,临床上不仅善用养阴之品,也不避温热燥药。擅长以鹿茸与羚羊同用,肉桂与黄柏共伍等,制方细心大胆,灵活奇特,他认为疾病复杂多变,处方用药也应随机变化,不嫌“杂”“乱”,但必须“杂”而有法,“乱”中有序,故每奏效独捷。严医师在重视调养正气的同时,不废攻邪,善于把扶正达邪与祛邪安正两种学术思想结合起来,灵活应用于杂病的治疗。

 

· 独到的学术见解

严苍山医师在治疗温病方面,既有丰富经验,又有独到的学术见解。他认为伤寒和温病是根叶相连,不可分割。他一破前人之说,对汗、清、下治温三大法则有独到的用法;同时根据温病的变化规律,提出温病的“三护”法则,防病于未然。汗法、清法、下法,严医师归结为治温病的三大基本方法,无汗则发,有汗则清,腑结则下,三者不可偏废。“三护”即为护脑、护津与护肠。治温以“三护”为主,犹如兵家之先发制敌,不使内邪有入传之机,确为严医师卓有成效之创见。对于前人叶天士创卫、气、营、血的温病学说,立“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之言,严医师固颇为折服,然他又不宥于陈说,结合他多年来在治疗瘟疫急重病症的经验,提出了“在卫须顾清气,在气应兼凉血,杜其传变为上工”,突破了叶天士的陈式,发展了温病的治疗大法。由此可见严医师敢于创新之一斑。

严苍山

· 治疗脑瘤

在上世纪20年代末,当时上海“流脑”猖獗,死者枕藉,西医束手无策,严苍山医师在四明医院工作,对该病的中医机理证治展开积极研究。由于此病以发热角弓反张为特点,属古“痉”病范畴,又病变多见沿门阖户相互传染,即称疫病,故严医师正其病名曰“疫痉”。他制订了许多新方,有透邪清热为主,或以平肝熄风、育阴柔肝等等,都是按“疫痉”病情实际变化制订的,疗效卓著,挽回了许多危重病例,名声大振。

 

· 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

严苍山医师自1924年起从事中医工作,积有近50年的临床经验,为医学宝库作出了不可多得的一份贡献。1928年编著《疫痉家庭自疗集》和《续编古今要方94首》,1956年12月他不辞辛劳,废寝忘食修改注释和出版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编纂的《汤头歌诀正续集》,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中医书籍,印数达80万册。1965年根据当时临床实际,又编辑整理了《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为此,他埋头写作常常工作至深夜,为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1272.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