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胆囊炎
《按摩与导引》1998年第4期报道:针刺足临泣为主治疗胆囊炎42例。取左侧足临泣为主,可酌情配用支沟太冲、阳陵泉等穴足临泣直刺0.3~0.5寸,得气后退针至皮下,向上斜刺03寸,泻法,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慢性胆囊炎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者可适当配用柴胡、升麻、黄芩、郁金、制大黄、瓜蒌仁、芒硝等中药煎服。结果:临床治愈35例,显效5例,无效2例。
2、头面五官病症
(1)头痛
《上海针灸杂志》1994年第3期报道针刺足临治疗少阳头痛1例。左侧偏头痛病史10年余,此次发作持续天。取病患侧足临泣,配太阳、风池、中渚,常规针刺,泻法,留针半小时。结果:次而愈。
(2) 暴聋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4期报道:针刺足临泣治疗暴聋1例。取足临泣、耳门、风池,常规针刺,留针20分钟,其间足临泣穴运针1次。起针后患者自觉耳鸣减轻,听力也稍有提高;又针4次好转。
3、骨伤科病症
(1)落枕
《中国针灸》2000年第6期报道:按揉足临泣穴治疗落枕28例。在足临泣处寻找敏感点和阳性反应物,边揉边令患者活动颈部,至颈部活动自如为止。结果:1次治愈20例,2次后治愈6例,3次后痊愈2例。
(2)胁痛
《上海针灸杂志》1994年第3期报道:针刺足临泣穴治疗闪挫胁痛1例。取患侧足临泣,配同侧支沟,针刺泻法,行针时嘱患者转侧身躯。结果:1次即愈。
(3) 腰痛
《针灸临床杂志》1998年第2期报道:针刺足临泣治疗腰痛1例。主穴取足临泣,针刺泻法,配带脉穴。连针4次,腰痛痊愈,活动自如。
(4) 指跖挫伤
《上海针灸杂志》1994年第3期报道:针刺足临泣治疗无名指挫伤1例。采用手足同名经交叉穴,取健侧足临泣,针刺泻法,3~5分钟行针1次,行针时嘱患者活动患处,留针1小时。取针后当即手指疼痛大减,活动自如。
又治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1例,局部固定后选患侧足临泣,配患侧的阳陵泉、三阴交透悬钟,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2次后肿痛大减,10次后加针足三里,又连针1个月而愈。
4、妇科疾病方面
(1)胎位不正
《针灸学报》1990年第3期报道:艾灸足临泣转胎27例(均系手法和胸膝卧位纠正失败者)。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连灸7天。结果:成功率为51。9%。而另设灸至阴穴27例、灸非穴位点(腓骨小头直下3寸)20例作对照(也均系西医胸膝卧位纠正失败者),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连灸7天。结果至阴穴纠正6例(22。2%)、非穴位点纠正3例(15%),差异显著。
(2) 乳房胀痛
《中医杂志》1959年第9期报道:陕西省延安医院一产妇婴儿出生即死,乳房胀痛,经针本穴1次即消。另一名助产士哺乳期患目赤肿痛,医者为其针刺本穴加光明,并行泻法。眼病治愈后出现乳汁不足。后经针灸合谷、曲池而纠正。
5、其他病症
(1)瘰疬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第期报道:针刺足临泣治疗瘰疬1例。主穴:足临泣;配穴:太冲、阳陵泉、阿是穴(病变局部),足临泣等穴常规针刺,病变局部用皮肤针叩刺。每日1次。结果:治疗5次后肿核即见消退,且变小无痛。
(2)带状疱疹
《上海针灸杂志》1994年第期报道:针刺足临泣配局部围刺治疗带状疱疹1例。取同侧足临泣穴,配疱疹局部围针透刺,泻法。每日1次。洽疗1次后痛即减轻;2诊后局部疼痛大减红疹转暗结痂;4诊后红疹已退;共诊1周而愈。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2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