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小儿夜啼是这样定义的: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
而中医认为,小儿夜啼不外乎是以下三种情形,根据三种不同的类型,新手妈妈可以学一点简单的按摩方法来进行调整:
1、寒。这里的寒,指的是脾寒。宝宝哭的时候往往是哭声低弱,哭一会儿停一会儿,喜欢蜷曲着睡,小手小脚都有点凉,脸色青白,嘴唇是淡红色,舌苔薄且白,指纹也呈淡红色。俗话说人在使劲的时候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脾寒型夜啼的小儿吃奶的力气都没有,那自然胃口就不好,常常有肚子疼,大便溏薄。
针对脾寒型的小儿夜啼,应该服用温脾散寒的药物,比如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2、热。这里的热,指的是心热。这类宝宝啼哭的时候哭声较响,脸和嘴唇都比较红,见到灯光会哭得更厉害,表现为烦躁不安,全身上下都比较暖,大便干,小便黄等等症状,从舌脉上来看,舌尖发红,苔薄发黄,指纹呈紫色等。
针对心热型小儿夜啼,可以试着用淡竹叶,冲水喝,因为淡竹叶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
3、恐。顾名思义,就是惊恐。受到了惊吓,在夜间突然啼哭的时候,好象见到了异物,神情不安,紧紧偎在妈妈的怀里,面色一会儿青一会我白,哭声也是一会儿高一针低,一会儿急一会儿缓,让妈妈手足无措。在舌脉上看,这类啼哭的宝宝以舌苔正常,指纹颜色发紫。
惊恐型小儿夜啼的调理方法以安神为主,蝉蜕,可以起到熄风镇惊的作用。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4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