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在现代社会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与自身的饮食、作息都息息相关。在中医中将贫血归属于“血虚”的范畴,血虚是由于气虚所致,而血虚又反过来加重了气虚,导致气血两虚证。它的常见症状有头痛、眩晕、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而艾灸可以健脾养胃,提升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改善贫血的现象。那么在艾灸过程中都取用了哪些穴位呢?
1、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
2、血海穴
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就是此穴。
3、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即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处,按压有一骨头为胫骨,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
5、膈俞穴
膈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即背过手,可以摸到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间凹陷处,左右各有一个。
6、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
7、脾俞穴
脾俞穴位于背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旁正中线旁开1.5寸。
8、命门穴
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9、太溪穴
太溪穴属足肾经经脉的穴道,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和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10、悬钟穴
悬钟穴位于人体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以上穴位每次灸15~20分钟,温度适宜即可,此法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显著效果。
注意,患者在使用艾灸时一定要在正规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使用。对于中、重度患者贫血严重时,要及时去医院就医。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