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辟谣西安“吃草莓会得出血热”事件

12/20/2021 1:56:51 PM发布


全国人民对这波新冠变异“奥密克戎”的胆战心惊还没有过,近日,“吃草莓会得出血热”的消息又传遍了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而后专家辟谣“吃草莓会得出血热”也冲上了热搜。草莓一定也想不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上了热搜!


“吃草莓会得出血热”事件起因

入冬以来,西安市各大医院相继接诊多例出血热患者。古城西安的长安区是出血热老疫情区,每年十月开始,陕西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市就会进入出血热高发时节。今年西安出血热高峰到来时,不少网友将矛头指向了长安区的草莓种植基地,理由是基地老鼠过多污染了草莓,导致人吃了草莓后感染出血热病毒,从来得出“吃草莓会得出血热”的结论,事件不断发酵,并引发了多方持续关注。


吃草莓会得出血热

专家辟谣“吃草莓会得出血热”

西安交大一附院传染科副主任叶峰认为,出血热跟吃草莓没有关系,出血热的传染源为老鼠,“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可能是老鼠的排泄物,比如大小便等,当这些污染物污染到了一些物品,且物品没有经过清洗便被人接触,就有可能被感染。”叶峰还表示:“出血热的预防首先就是不去接触老鼠,其次在打扫卫生时戴上口罩、勤洗手等。”


出血热传染源


西安疾控中心相关专家作出解答

出血热是北方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每年十月开始,陕西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市也会进入出血热大高峰季节。专家称出血热跟吃草莓没有关系,出血热的传染源为老鼠。西安市自发现首例出血热病例以来,一直都是出血热发病高峰地市,主要的传染源为黑线姬鼠。


当地农业局的检测未发现农残超标现象

长安区的草莓种植户称,基地都有灭鼠措施,不背“吃草莓会得出血热”这个锅。长安区农检中心已对全区草莓生产户进行了不定期巡查,杜绝禁限用农药使用。也对草莓进行了抽样检测,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同时,农业部门对引镇、五台等14个街办的22家合作社、15家种植户,开展了草莓专项风险监测工作,共检测样品84批次,其中实验室定量检测66批次,委托第三方公司完成草莓风险抽样检测18批次,结果显示未发现农残超标现象。


出血热

深度了解出血热


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属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出血热的传染源

出血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螨媒传播、垂直传播。最常见的为接触带病毒动物的排泄物(唾液、尿液、粪便等)而感染,或摄入被带毒鼠类污染的食物、水等而感染发病,以及吸入被带毒老鼠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感染。


出血热传播途径

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常与呼吸道传染病的症状,比如感冒和发烧相似,所以容易因被忽视而延误治疗。患者起病急,早期有发热、全身酸痛和乏力症状;可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和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可出现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和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


出血热的高发时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在10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称为秋冬峰;4~6月(或5~7月)还会出现一个小高峰,称为春峰。


预防出血热,做好以下几点


灭鼠、防鼠

自家准备好粘鼠板灭鼠,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入室内;也可投放毒饵,门口采用防鼠板、下水道口加铁丝网等防止老鼠进入。


接种出血热疫苗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有效措施之一。出血热疫苗全程规范接种共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请确保至少完成基础针次接种,获得一定免疫力。若完成基础免疫后超过一年,可随时对第三针进行补种。出血热疫苗属于灭活疫苗(死病毒疫苗),疫苗本身不会引发感染。


出血热疫苗


养成良好的卫生、加强个人防护

1、戴口罩、勤洗手、水果蔬菜清洗干净再食用;

2、办公室和家庭保持通风,及时倾倒垃圾,尽量封装食品,用以防止老鼠的啃食;

3、不要到老鼠易出没的地方逗留,玩耍。避免接触老鼠的排泄物或者其他类型分泌物,避免被老鼠咬伤。


“吃草莓会得出血热”已确定属谣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出血热早期症状与感冒、发热和肌肉疼痛等症状相似,所以,有身体此类感受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治,不要自行服药,以免耽误救治。吃草莓吃不出来出血热,做到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才能显著降低出血热的传播率和病死率。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6540.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