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音乐也能进行中医养生调理

12/28/2021 10:34:45 AM发布

据说,五行音乐也能进行中医养生调理,这是真的么?

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有着“五音五行”的说法。

《黄帝内经》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五行与五脏的关系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又载“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商为金音通于肺,羽为水音通于肾。”

这些记载用中医的理论清楚的阐明了“五音”、“五脏”和“五行之气”的内在联系,按这一理论,五音可对相应的五脏起作用,如角音属木,通肝,可制怒,即“通肝解怒”;徵音属火,通心,运用徵音可“养阴助心”。这些理论属于音乐治疗疾病的范畴。

中国春秋时期秦国的名医医和也曾论述过音乐于人身心的关系,他认为:有选择有节奏的听赏音乐,有利于身心健康。

元代名医朱震亨则明确指出;“乐者,亦为药也。”(樂者,亦為藥也。)主张用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疗法。

五音又称五声。中国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

“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古书所说的六律,通常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它按照乐音的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为十二律。

六律,作为定音器(竹管),共有十二个,各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称:

1.黄钟(C),2.大吕(#C),3.太簇(D),4.夹钟(#D),5.姑洗(E),6.中吕(F),7.蕤宾(#F),8.林钟(G),9.夷则(#G),10.南吕(A),11.无射(#A),12.应钟(B),合称十二律。

从低音算起,十二个音阶中,排列成奇数的六个调叫律,排列成偶数叫吕。区分开来,奇数(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

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六阳律,简称六律。

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为六阴律,简称六吕。

由于律吕的发音,阴阳相生,左右旋转,能发出许多声音,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所以用六律来比拟十二经脉在周身循环的统一性。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则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

此五脏之正音,相传是由中国最早的乐器“埙”的五种发音而得名。相当于现在的12356,即:do、re、mi、sol、la。

中国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据说是古人取诸自然声籁中五个类型的音阶,这五个音阶的特性,正好与五行的属性,有不谋而合之处,例如:

「宫」音,和平雄伟,庄重宽宏,五行属「土」,可以入脾;

「商」音,清净肃穆,铿锵雄伟,五行属「金」,可以入肺;

「角」音,朝气蓬勃、蒸蒸日上,五行属「木」,可以入肝;

「徵」音,热烈欢欣,焦烈嘹亮,五行属「火」,可以入心;

「羽」音,悠扬澄静,柔和透明,五行属「水」,可以入肾。

总之,五行音乐能影响人体气机运化,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可见,只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在家中听音乐也可治病疗疾。

肝——在音为角——在志为怒

心——在音为徵——在志为喜

脾——在音为宫——在志为思

肺——在音为商——在志为忧

肾——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古医籍中关于五行音乐也能进行中医养生调理,五行、五音、五脏相配的记载很多,概言之:

天布五行(木、火、土、金、水),生五音(角、徵、宫、商、羽);

地有五季(春、夏、长夏、秋、冬),育五化(生、长、化、收、藏);

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生五志(怒、喜、思、忧、恐)。

这体现了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详见下表:

 

五行

五方

西

五音

五季

长夏

五常

五象

五气

湿

五色

五味

五化

五脏

六腑

小肠

大肠

膀胱/三焦

五神

五官

五体

五华

五液

五志

五声

五部

牙音

舌音

喉音

齿音

唇音

声频

长而高

高而尖

重而浊

强而响

低而沉


音乐节奏与人体节律和谐,是音乐疗法能促使人奋发,令人健康的奥秘所在。

五行音乐理论,是将中国传统医学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与音乐相结合而调理身心的理论。

中国古代有“五音疗疾”的记载。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与人体内相应的脏器(肝、心、脾、肺、肾)的功能活动,人的五志(怒、喜、思、忧、恐)相连。

音乐疗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四千多年前古埃及就运用音乐为病人减轻疼痛,称“音乐是灵魂之药”。美国的音乐治疗开始于二战期间,播放音乐只是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后来逐步发展到现在的系统科学体系。

在中国,对音乐的神奇功效认识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了“五音疗疾”,《史记》云:“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音乐最初作为养生、防病、怡情的手段,逐渐发展到可以治病疗疾了。

音乐可以感染情绪,是众所皆知的事。而噪音无论对人的生理、心理都有伤害;好的音乐则具有净化心灵,教化社会的功能。近年来,日本和欧美国家更积极地从欧洲中古世纪的宗教音乐和东方道家音乐中,探索音乐对人体的养生医疗作用,诸如此类的研究已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单独的一个音,它不能构成旋律,对我们人体没有治疗作用,你要讲有治疗作用的话,那一定要写成旋律,一定要合成音乐。

其实这种音乐,你如果以“角”音,以“3”音为主音的话,构成的旋律就叫作“角调式”;如果以“6”为主音的话,构成的音乐就叫“羽调式”;如果以“2”为主音的话,当然构成的音乐就叫“商调式”。那么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配器——要注意,这里有配器——辅以适当的节奏,这叫作不同调式的音乐。

中国传统五行音乐,是按照上述理论专门创作的,听用时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因季、因时、因人、因症,辨证地选乐赏乐。

中国早有五音疗疾的记载,角为木音,徵为火音,宫为土音,商为金音,羽为水音。说明五音与五行相应,也就与五脏、五志相连。

角调音乐具有木气的属性,能防治气的内郁;徵调音乐具有火气的特征,有利防治气机的下陷;宫调音乐具有土气的特性,以利防治气的升降紊乱;商调音乐具备金气的特点,以防治气的耗散;羽调音乐为水气的体现,利于防治气的上逆或过分上炎。

这就是为什么五行音乐能起到和阴阳、调气血、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

以下再引述几段古人对音乐疗疾的论述:

《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篇》:“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

《白虎通·礼乐》:“调和五声以养万物。”

《史记·乐书》:“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类经附翼·律原》: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

《理瀹骈文》:“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总之,五音和五脏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实都可经由「五行」的共通属性而彼此作用。

五音之进入人身,改善人体的作用机制,是相当奇妙的。

首先,音乐传入体内,会引起人体细胞组织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进而调节人的生理节奏。适当的声波能使各系统组织的生理机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如脉搏起伏、心率快慢、呼吸节奏、胃肠蠕动,甚至肌肉的收缩舒张,都能得到良好的调节。音乐声波也是一种能量,可以激发人体潜在能量的发挥,使人体更加生气蓬勃。

其次,音乐声波对中枢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也具有良性的刺激作用,能促进内分泌系统分泌有益健康的荷尔蒙,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由此可见,五行音乐也能进行中医养生调理。

简而言之,五行音乐的中医理论认为:

◇「阴阳」由所有相对属性的事物所构成;相对于「阴阳」,「五行」是将宇宙万物的个别属性归纳出的五种类型,即木、火、土、金、水。

◇五脏与五行相通:肝、心、脾、肺、肾,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相通。

◇五音与五行相应:角、徵、宫、商、羽,分别与木、火、土、金、水相应。

◇五音与五脏共鸣:宫、商、角、徵、羽,分别与脾、肺、肝、心、肾共鸣。

◇五种调式的音乐对各脏腑和情志的作用各自不同。

◇中医五行音乐具有平秘阴阳、调理气血、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的功能。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6660.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