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通过五行与五方、五色、五味及相应的自然变化调理五脏

12/29/2021 5:07:55 PM发布

古代中医,可以通过五行五方、五色、五味及相应的自然变化调理五脏。

古代音乐五音调系统,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应用广泛,通过用不同音阶音色来影响情志,从而作用于五脏,改善健康,是为“中医五音疗法”。

五音疗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关于“昔陶唐之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的记载,可以视作中国音乐疗法的初现。到春秋战国时代,随着以《礼记·乐记篇》和《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关于音乐治疗的成熟理论出现,早期中医五音疗法开始形成基本完备的体系。

《乐记》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了旧有的音乐理论,确定了宫、商、羽、角、徵五音,同时深入探讨了音乐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其中“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等提法,更是明确了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医学价值。

中国传统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与自然世界存在着某种客观的对应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有“天有五音……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的说法,并首先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将五音对应五行,与五脏、五志相关联。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

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肝主目,……在音为角;

心主舌,……在音为徵;

脾主口,……在音为宫;

肺主鼻,……在音为商;

肾主耳,……在音为羽。

即将角(肝)、徵(心)、宫(脾)、商(肺)、羽(肾),通过五行属性与喜、忧、怒、悲、怯等五种人类情绪联接在一起。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还记载: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

中医认为通过五行与五方、五色、五味及相应的自然变化相联系形成了音乐与自然界的统一。在治疗上,《黄帝内经》将五音和脏腑的配属关系用于临床,五音归属于五行,内应于五志,五脏可以影响五音,反之亦可通过五音调节五脏功能,即通过与五脏同样情调的音乐达到情感的宣泄和平衡,显然《黄帝内经》关于“五音应五脏”的论述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治疗最早的理论基础。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6710.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