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是一种以关节疼痛、肿胀和僵硬,甚至关节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病患者发病时极为痛苦,影响日常活动,严重者甚至影响社会功能,无法继续工作,给患者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
风湿病在中医上统称为痹症,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主,根据风寒湿热的情况有所侧重。根据常见症状、体征及舌脉风湿把风湿病分为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瘀血痹阻型及肝肾不足型4种证型,灵巧变通临床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尽管在发病中“风寒、热、痰、瘀均为致病因素,但主要以除湿邪、痹荼毒邪为主(痹证一般多为阴邪,除非已经转化为热痹之以外,均应以桂枝附子为治痹要药,即使遇热痹亦不可把辛温品全部去掉而改用一派寒凉)。根据兼证不同,故配合应用散寒、化瘀、利湿、舒筋、通络等法。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有效率甚佳。”
湿热痹阻型风湿病的治疗
中医辨证:因温热之邪侵入关节、卫阻郁滞日久化热、温热郁阻、筋脉不利。热痹多见于痹证初起或复发期是痹病的一个阶段,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或关节肿痛局部有灼热感,疼痛较剧,伴口干渴或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除湿清热,通络止痛。关节肿胀甚则湿重于热,重在除湿热。如果关节红肿热痛为主,为热重于湿。治宜清热燥湿。
中药配伍:宜痹汤合二妙散加减,防己18g,薏苡仁3g,蚕沙12g,鸡血藤25g,海风藤25g,连翘25g,牛膝20g,滑石20g,焦黄柏12g,焦苍术20g,木瓜25g,忍冬藤20g,用牛膝20g则药下行,引药归经。如果关节红肿热痛为主,为热重于湿,加白虎汤,再加黄柏30g,生地30g,秦皮20g。在治疗后期正气已虚,此时可加扶阳益气黄芪、太子参、当归、白芍等药使正气充实,阳气鼓动血脉,使血流通畅,驱风湿外出。
寒湿痹阻型风湿病的治疗
中医辨证:因寒湿内侵关节,卫阳不行,筋脉失活拘急者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冷痛(夜间尤甚)恶寒肢冷,舌淡苔白,脉弦紧。治宜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方药用乌头汤,合桂枝汤加减
中药配伍:白芍15g,细辛6g,川芎15g,制川乌25g,制草乌25g,麻黄10g,黄芪20g,桂枝15g,干姜15g,附片20g,牛膝20g,红藤30g,羌活20g,薏苡仁30g,秦艽15g,鸡血藤20g,海风藤20g。
瘀血痹阻型风湿病的治疗
中医辨证:适应用风寒、湿热等邪侵入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即“血不利则为风”故活血化瘀,使气血运行不畅通。从而促进风湿代谢,达到祛湿之目的,因风湿在整个病程中,均有血运行不畅的病机存在,故在湿的基础上,伴有肢体麻木或舌黯有瘀斑等瘀血证者,可重用活血化瘀药。如有关节畸形,属痰瘀胶结者则加虫类药。宜行气活血化瘀,舒筋止痛。
中药配伍: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5g,泽兰15g,益母草15g,薏苡仁30g,如有痰瘀胶结,关节变形加穿山甲10g,全蝎5g,蜈蚣5g,牛膝25g,红藤25g,苍术25g。
肝肾不足型风湿病的治疗
中医辨证:以关节肿胀,腰腿疼痛,眼睑轻度浮肿,小腿也有轻度浮肿现象,强直变形,腰膝酸软为证。其中如伴有五心烦热,阴虚为主的患者,伴四肢欠温,喜暖畏寒等症,舌质淡胖、苔白、脉沉。治宜强筋壮骨,治则:温补肝肾、祛风湿、益气。
中药配伍:熟地30g,薏苡仁30g,附片20g,干姜15g,当归20g,羌活20g,秦艽15g,海风藤20g,红藤30g,牛膝20g,木瓜20g,鸡血藤20g,肝肾阴虚在辨证的基础上,属肝肾阴虚,血不养筋而致足挛疼痛。肝藏血、脾生血、统血、摄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于脾所运化水谷精气,肾精更具滋养濡润作用,为各脏阴液之本,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的说法之所会出现的这种情况。
风湿病的治疗中,中医往往根据患者不同病机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常应用具有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行气止痛,清热解毒等的方法,也可配合西医治疗,避免急性发作时对身体的重大伤害,缓解疼痛症状,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6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