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梦概述】
多梦是指睡眠中出现梦幻纷纭的症状,且多可惊可怖之事,白天则头昏神疲。
本症多由心脾两虚,气血生化乏源,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水火不济,神不得宁;或心胆虚怯,神不得安,或肝气郁滞,郁久化火,煎津成痰,痰火扰心而致。
【症状】
(l)心脾两虚:失眠多梦,面色咣白,心悸怔忡,遇事善忘,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少气懒言,倦怠无力,舌质淡,脉濡细。
(2)痰火内扰:梦扰纷纭,头晕心悸,急躁易怒,痰多黄稠,胸闷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心胆气虚:噩梦惊恐,时易惊醒,精神恍惚,情绪不宁,触事善惊,心悸怔忡,舌淡,脉细弱。
(4)心肾不交:烦躁不眠,寐则多梦,烦热心悸,潮热盗汗,遗精,腰痰膝软,舌红无苔,脉细数。
【病因分析与鉴别】
(1)心脾两虚多梦:因脾失健运,生化无源,气血亏虚,心神失倚,故失眠多梦,兼见纳呆便溏,脘腹胀满,身倦乏力,气短懒言等脾虚症状。
(2)痰火内扰多梦:属于实证,常因忧郁恼怒,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灼炼津液,凝聚成痰,痰火扰乱心神,故杂梦纷纭。兼见急躁易怒,胸闷呕恶,痰多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痰火症。
(3)心胆气虚多梦与心肾不交多梦:心胆气虚多梦,由于平素体弱,心胆虚怯,或暴受惊骇,情绪紧张,损及心胆,神情不安,而多梦。以噩梦善恐,惊悸胆怯,精神恍惚,情绪不宁,舌淡苔薄,脉细弱等,合胆俱虚,神弱气怯的表现为主。而心肾不交多梦,多由于劳伤心肾,以致心火不能下交于肾水,肾水不能上济于心,水亏火旺,神不得宁,故多梦。兼见虚烦失眠,烦热心悸,多梦遗精,腰膝痠软,舌红无苔,脉细数等心肾阴虚,心火独亢的表现。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54 | 50 | 单穴 |
足三里 | 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下脘 | 54 | 50 | 单穴 |
天枢 | 54 | 50 | 双穴 | |
气海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曲骨 | 54 | 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第4天 | 膈俞 | 54 | 50 | 双穴 |
膻中 | 54 | 50 | 单穴 | |
巨阙 | 54 | 40 | 单穴 | |
第5天 | 期门 | 52 | 40 | 双穴 |
太冲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6天 | 心俞 | 54 | 50 | 双穴 |
神门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7天 | 肝俞 | 54 | 40 | 双穴 |
章门 | 52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8天 | 风池 | 52 | 30 | 双穴 |
悬钟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9天 | 肾俞 | 54 | 60 | 双穴 |
太溪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0天 | 支正 | 48 | 30 | 双穴 |
曲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11天 | 囟会 | 52 | 30 | 单穴 |
百会 | 52 | 30 | 单穴 | |
间使 | 48 | 30 | 单穴 |
【艾灸体会】
针灸治疗本症效果较好,长期坚持疗效明显,正常人偶或得梦,醒来无不适者,属正常现象。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网神聪、神门、三阴交.
配穴:心脾两虚者加脾俞、心俞;心肾不交者加太溪、肾俞、心俞;心胆气虚者加胆俞、通里;痰火内扰者加丰隆、劳官.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四神聪向后平刺0. 6~0.8寸,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神门向上斜刺0.5寸,透阴郄,采用提插捻转泻法;三阴交直刺1寸,采用提插捻转补法.配穴根据虚补实泻的原则,采用提插捻转补泻的方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方义: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神门为心经原穴,具有泻心火,宁心安神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具有滋阴养血安神的作用.
诸穴合用,又为天、人、地三才取穴法.降心火、益肾阴、引火归元.配脾俞、心俞健脾养心安神;太溪、肾俞、心俞补肾水,降心火;胆俞、通里益气养心,利胆安神;丰隆、劳宫清热化痰,养心安神.
【辨证】肝火亢盛,上冲于心。
【治法】泻肝安神。
【方名】泻肝安神汤。
【组成】生珍珠母30克,钩藤15克,丹参15克,夏枯草15克,朱茯神10克,合欢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彭述宪方。
【促眠汤组成】
酸枣仁15g,茯神15g,怀牛膝15g,红枣15g,炙远志9g,夜交藤30g,百合20g,刺五加12g,炙甘草6g。随症加减:心脾两虚者加党参15g或太子参15g,龙眼肉15g,苡仁30g;心悸不安者加琥珀粉3g;心血不足加熟地20g,阿胶15g;肝肾亏损加何首乌15g,山萸肉15g;阴虚火旺加黄连6g,知母10g。用法: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停用一切镇静安眠药,同时禁饮白酒、茶、咖啡,按时起居。
【镇心安神汤基本方】
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茯神15克,丹参30克,合欢皮15克,炒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加减法:气血不足者加炙黄芪30克、当归身10克、龙眼肉10克;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15克、麦冬门10克、五味子6克;口苦心烦不寐者加川百合15克、知母10克、莲芯6克;情怀不畅者加柴胡、白芍、炒枳壳各10克;因惊吓引起者加酒炒郁李仁10克。煎服法:每剂药以水煎两次,头煎药于睡前一小时服,二煎药于次日午饭后半小时服,服后闭目养神1-2小时。若辨证属于痰、火及胃不和等实证引起的则非本方所宜。
【“舒眠灵”方剂】
炒枣仁30g、龙眼肉5g、伏神15g、远志9g、熟地20g、何首乌30g、合欢12g、夜交藤25g、太子参15g、五味子12g、枸杞子12g、龙骨10g、牡蛎10g、栀子6g、石决明10g、香附9g、菊花10g、主治:血虚失眠、心肾不交失眠、阴阳失调失眠、肝郁失眠、焦躁失眠、高血压失眠用法:研面、日服2次/5--6g
【百合地黄汤加味组成】
百合30g,生地黄30g,酸枣仁30g,龙齿30g,珍珠母30g,黄连6~10g,莲子心3g,当归15g,丹参15g,五味子15g,甘草10g。随症加减:头晕加天麻10g;胸闷加郁金15g;口干加知母15g;手足心热加鳖甲10g。用法: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晚饭前1小时及睡前30分钟分服。
1、酸枣仁汤:酸枣仁三钱捣碎,水煎,每晚睡前一小时服用。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较恒定的镇静作用。对于血虚所引起的心烦不眠或心悸不安有良效。
2、百合绿豆乳:取百合、绿豆各25公克,冰糖少量,煮熟烂后,服用时加些牛奶,对于夏天睡不着的人,有清心除烦镇静之效,牛奶含色氨酸能于脑部转成血清素促进睡眠。
3、三味安眠汤:我们用酸枣仁、麦冬、远志这三种食材和水一起煎煮,在睡眠之前喝,有着非常好的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
4、养心粥:取党参35公克,去子红枣10枚、麦冬、茯神各10公克,以2000cc的水煎成500cc,去渣后,与洗净的米和水共煮,米熟后加入红糖服用。可达养气血安神的功效,对于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者有明显改善作用。
5、桂圆莲子汤:取桂圆、莲子各二两煮成汤,具有养心、宁神、健脾、补肾的功效,最适合于中老年人、长期失眠者服用。
6、静心汤:龙眼肉、川丹参各三钱,以两碗水煎成半碗,睡前30分钟服用。可达镇静的效果,尤其对心血虚衰的失眠者,功效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