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概述】
鼻出血又称鼻衄。既可由鼻腔本身病变引起,也可由鼻周乃至全身性病变引起;出血部位大多数在鼻中隔前下部的易出血区,儿童鼻出血几乎全部发生在鼻腔前部;青年人虽以鼻腔前部出血多见,但也有少数严重的出血发生在鼻腔后部。中老年人的鼻出血,常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出血部位见于鼻腔后部。其常见的原因包括局部黏膜糜烂,鼻中隔偏曲、鼻咽癌及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肾炎、血液系统疾病等。中医认为的鼻衄发生多与肺卫受邪有关。外感风热,胃有积热,或阴虚火旺,邪热虚火上迫鼻道,致妄行之血渗于脉外而成鼻衄。
【症状】
主要症状为鼻中出血,伴有发热、咳嗽、口干、头痛、舌红脉数者为肺经有热;兼见烦热、口渴引饮、口臭、便秘,苔黄脉洪数者为胃经有热;若见颧红、口干、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脉细数无力者,为阴虚火旺者所致。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肺俞 | 47-52 | 50 | 双穴 |
合谷 | 45-48 | 40 | 双穴 | |
上星 | 45-50 | 40-50 | 单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脾俞 | 48-52 | 60 | 双穴 |
隐白 | 15-20 | 双穴(艾条悬灸)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期门 | 45-50 | 50 | 双穴 |
太冲 | 45-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1)以上穴位循环灸;
(2)小孩灸身柱、少商穴即可。
【按语】
艾灸配合中药甘草炮姜对单纯性鼻出血有效。血止后应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出血最大时应及时去医院止血,以防止出血过多造成不良后果。治疗期间忌辛辣香燥之品。
【案例】
黄某,男,l1岁。
主诉:鼻出血半小时。出血用冷水洗后颈部及鼻,后用麻黄碱点鼻,无效后用卫生纸填塞鼻孔。因痛苦不堪取出仍出血不止。
治疗:急点燃艾条灼灸(对准穴位用艾火有艾灰部分接触皮肤后快速抽离,不要烫伤皮肤)少商穴1次,后艾条悬灸上星、少商、隐白,1分钟后血止。观察20分钟未再出血。1周内未见复发。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上星、迎香。
配穴:大椎、行间、合谷、禾髎。
2.治法
主穴为主,取1~2穴。如效不显,可加用或用配穴,亦取1~2穴。上星穴用28号1.5~2寸毫针,沿头皮向囟会方向进针1.2寸~1.5寸,得气后频频捻转1分钟~3分钟,待血止后停用手法,如3分钟后血仍不止,宜加用其他穴位。迎香穴,针患侧,针尖向内上方斜刺3分~4分深。大椎穴用1.5寸毫针先直刺5分深,再将针尖斜向前方进针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以促使针感向前头顶部传导为佳。行间,左侧鼻孔出血针右侧,右侧出血针左侧,双侧出血针双侧,针刺得气后,施提插加捻转泻法,刺激宜强。合谷、禾髎刺法同行间。均留针15分钟~2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出血停止,随访三个月未复发;有效:出血停止,治后三月内有复发,但出血间隔时间延长,或出血量减少;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以上法共治疗鼻衄患者163例,结果临床痊愈118例,有效4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9%[2~8]。
(二) 耳穴压丸
1.取穴
主穴:内鼻、外鼻。
配穴:耳中、神门、肺、肾上腺、脾、胃、肾。
2.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可酌加2~3穴。以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置于0.7cm×0.7cm之胶布上,贴敷所选耳穴。每日按压5~10次,每次每穴1分钟~2分钟。3日~5日换贴1次。双耳可同时贴压亦可轮流贴压。
3.疗效
共治256例,以类似上述标准评定,临床痊愈233例,有效20例,无效3例,其总有效率为98.2%[9~11]。
(三) 耳穴埋针
1.取穴
主穴:神门、交感。
配穴:内鼻、外鼻、肺、脾、肝。
2.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中,内鼻、外鼻交替取用,肺、脾、肝据症而取。一般而言,鼻衄量多色鲜红,急躁易怒者加肝;量少、鼻腔干燥者加肺;鼻衄色淡,面色萎黄者加脾。严格消毒耳穴后,用揿钉型皮内针刺入,以胶布固定,并嘱患者每日按压3次,每次按压10~20下。多选用患侧耳穴,隔日埋针1次,7次为一疗程。
3.疗效
共治92例,以前述疗效判别标准评定,临床痊愈7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7%,其中60例1~3次治愈[12]。
(四) 指针
1.取穴
主穴:百劳。
百劳穴位置:大椎上2寸旁开各1寸处。
2.治法
百劳穴两侧均取,以双手拇指指腹重压至有明显酸胀得气感,持续2分钟~5分钟。每日2~3次。
3.疗效
共治疗35例鼻衄患者,临床痊愈34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达100%[13]。
(五) 火柴灸
1.取穴
主穴:少商、身柱。
2.治法
少商取一侧,两侧轮用。每次主穴均取。划燃火柴后迅速点灸穴区,瞬时离穴,以听到“啪”的一声即可,灸后局部出现米粒大疤痕,一般不需处理。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3.疗效
以上法治疗84例,结果痊愈66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5%
1.肺经热盛
证候:鼻蚓发作突然,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多,鼻腔干感,可伴有咳嗽痰黄,口干身热。鼻肌膜色红或在易出血部位见有糜烂,舌质红,昔薄白而干,脉数。
辨析:燥热之邪犯肺,肺经热盛,热邪上壅鼻窍,伤及脉络,血溢脉外而鼻蚓;邪热壅肺,故咳嗽痰黄;邪热未入里扰血,故出血不多;燥热伤津,则鼻千、口干、身热;舌、脉均为肺热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黄芩汤(《医宗金鉴》)加减。黄芩9g,山栀子9g,连翘12g,桑白皮12g,薄荷9g,荆芥6g,赤芍12g,丹皮12g,麦冬9g,白茅根15g,侧柏叶9g,大蓟9g,小蓟9g,甘草6g,咳嗽痰稠者加瓜萎仁、贝母。
2.胃热炽盛
证候:鼻帜量多,血色深红,鼻肌膜色红干燥,可见出血点。伴见烦渴引饮,或齿龈肿胀,政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辨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其火最盛。胃热炽盛,上扰鼻窍,络伤血溢,故出血量多。热灼津亏,则口干,鼻燥,齿龈红肿,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脉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清胃汤(《脉固症治》)合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黄芩15g,黄连6g,芦根12g,藕节9g,升麻9g,生石膏(先煎)30g,生地15g,丹皮12g,赤芍12g,犀角(冲服)2g,大蓟9g,白茅根15g、若失血过多,加黄精、桑椹子等以养血止血。
3.肝火上逆
证候:蚓血较多,色深红,时作时止,来势骤急,伴有烦燥不安,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肝主藏血,为刚脏,其性劲急;肝火上逆,扰及鼻窍,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时而发;火热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闷胀满,烦躁易怒。舌、脉均为肝火旺盛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降逆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龙胆草6g,山栀子9g,黄芩9g,柴胡12g,木通6g,生地15g,车前子18g,泽泻2g,当归12g,甘草6g,羚羊角(冲服)1.5g,代赭石15g,钩藤15g,茜草12g,侧柏叶9g。血量多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等,口干甚者,可加麦冬、元参以养阴生津。
4.肝肾阴虚
证候:鼻帜时作时止,血色淡红,量不多,渗血沥沥。兼证:口干津少,耳鸣,目眩,心悸失眠。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辨析:肝肾阴方,虚火上炎,灼伤鼻窍,故鼻蚓血色淡红,渗渗而出;虚火上扰清窍,故眩晕、耳鸣;水亏火炎,心肾不交则心悸失眠,口干津少。舌、脉均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养肝肾,养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方考》)加味。熟地黄15g,山萸肉9g,山药30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6g,知母6g,黄柏6g,阿胶10g,旱莲草12g,桑椹子9g,仙鹤草9g,白及9g。
5.阴虚肺燥
证候:涕中带血,量少,多于揜涕、揉鼻、喷嚏时诱发,鼻肌膜干燥或千萎,或有干痂附着,伴有口干、咽燥、咳嗽少痰。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辨析:燥邪伤津,肺阴不足,津液无以上润,则鼻干、口干、咽燥,常有鼻站发生;阴津亏耗,鼻失所养,肌膜干燥或干萎;肺阴不足则咳嗽少痰。舌、脉均为阴虚肺燥之象。
治法:养阴清肺,润燥止血。
方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生地黄15g,麦冬9g,白芍15g,丹皮9g,玄参12g,贝母9g,白茅根15g,旱莲草9g,藕节9g,侧柏叶9g,甘草6g。
6.脾不统血
证候:鼻蚓渗渗而出,淋漓难止,血色淡红,鼻肌膜可见表浅溃疡,出血量可少可多,但其势较缓;兼见面色不华,神倦懒言,头昏眼花,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辨析︰脾气虚,气不摄血,血无所主而外溢,气血不足,故站血色淡;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无华;脾虚失运,故食少便唐,神倦懒言,舌、脉均为脾虚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人参9g,黄芪15g,白术9g,茯苓12g,当归12g,生地15g,阿胶10g,木香9g,炒枣仁30g,大枣5枚,仙鹤草30g,血余炭9g,桑椹子30g,桂圆肉6g。若大政不止,出血过多,面色苍白,心神恍惚,有阴脱阳亡之危急证候,宜急投独参汤,或加附子以回阳救逆。
【肺热型】
[临床表现]鼻腔干燥出血,色红但量不多,身热、咳嗽痰少、口干,舌红,脉数。[食疗药膳]
1.豆腐石膏汤:生石膏60克,豆腐300克,水煮1小时,用盐少许调味,饮汤吃豆腐。2.藕汁蜜糖露:鲜藕榨汁150毫升,鲜白茅根榨汁150毫升,蜂蜜35毫升,上物调匀内服,每日1—2次。
3.紫菜白萝卜汤:紫菜30克,白萝卜(切片)500克,加水煎汤,少许食盐调味服用。每日1次。
【肝火上逆型】
[临床表现]鼻帜、头痛、目赤、口苦咽干、易怒,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食疗药膳]
1.藕节西瓜粥:鲜藕节榨汁250毫升,西瓜榨汁250毫升,粳米100克,共煮粥,熟时加适量白糖服用,每日1—2次。
2.枝子菊花茅根粥:生枝子10克(打碎),菊花15克,鲜茅根50克,粳米60克,将生枝子、菊花、鲜茅根煎水取汁350毫升和粳米煮粥,熟时加适量食盐调味服食。每日1次。
3.空心菜白萝卜蜂蜜露:空心菜120克,白萝卜500克,蜂蜜50克。将空心菜、白萝卜捣烂绞汁,蜂蜜调匀,分2次服,每日1料。
【肝肾阴虚型】
[临床表现]鼻蚓时作时止、口干少津、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食疗药膳]
1.生地稻草根黑豆煎:稻草根30克,生地30克,黑豆30克,水煎,饮汤食黑豆,每日2次。
2.塘虱鱼大枣粥:塘虱鱼1条去鳃及肠杂,大枣10枚(去核),糯米100克,同煮粥,白糖适量调味食用,每日1次。
3.生地山茱萸肉粥:生地30克,山茱萸肉15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同煮粥服用。4.花生衣煎:花生衣15克、红枣10枚(去核),白糖适量水煎分2次服。
5.猪蹄黑枣汤:猪蹄1只,黑枣250克,阿胶10克,白糖30克。将猪蹄和黑枣煎汤,熟时吃猪蹄黑枣。汤将阿胶溶化加白糖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