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概述】
黄褐斑又称肝斑,是一种色素代谢异常的疾病。本病好发于颜面部,其他部亦有发生。多见于女性青年,儿童、男性青年亦有之,尤以妊娠期女性(妊娠斑)为多。多因邪毒壅滞肌肤,经脉失畅;或饮食不洁,虫积内生,以致虫毒气滞,郁于颜面肌肤所致
【症状】
颜面凸起部位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黄色褐斑,颜色深浅不一,多呈对称性。无自觉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48-54 | 50-70 | 单穴 |
足三里 | 45-52 | 50-6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期门 | 45-50 | 50 | 双穴 |
太冲 | 45-48 | 50 | 双穴 | |
三阴交 | 42-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肺俞 | 47-52 | 50 | 双穴 |
曲池 | 45-48 | 40 | 双穴 | |
合谷 | 45-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4天 | 肾俞 | 47-53 | 50-70 | 双穴 |
关元 | 48-54 | 50-70 | 单穴 | |
太溪 | 45-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5天 | 肝俞 | 45-52 | 40-50 | 双穴 |
章门 | 42-48 | 50 | 双穴 | |
太阳 | 42-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本病可以用艾条悬灸病变局部。灸治疗本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具有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养气血,荣养肌肤的作用。本症患者要加强营养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忌食辛辣刺激物.少食油腻性食物,禁止烟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刺激。避免日光曝晒,不要滥用化妆品及外用药物,防止出现颜面损伤。
【案例】
赵某,女,32岁。
主诉:面部色斑3年余,加重3月。
刻诊:症见面颊部对称性黄褐色色素沉着,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无腹痛腹胀,夜寐梦多,平日困倦,舌胖暗,脉弦细。诊断:黄褐斑。
治疗:予以隔物灸仪施灸。处方:1日,灸中脘、足三里各50分钟;2日,灸期门、太冲各50分钟;3日,灸肺俞、曲池、合谷各50分钟;4日,灸肾俞、关元、太溪各50分钟;5日,灸肝俞、章门各50分钟;以上穴循环灸,每日加灸神阙穴60分钟。灸10日后面部色斑变浅,时值经期,诉月经量仍不多,乏力较前好转。连灸3个月后月经量、色皆正常,面部色斑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针灸】
[取穴]
主穴:阿是穴、迎香。
配穴:肝俞、肾俞、气海。
[治法] 先针配穴(双侧),进针后平补平泻,然后在针柄上置1 ~ 3厘米艾条施灸5~ 10分钟。针双侧迎香,待针下得气后留针15 ~ 30分钟,并在黄褐斑中央施无瘢痕灸3~7壮。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
【刺血】
[取穴]
主穴:耳背沟、胃、热穴。
配穴:分3组, 1.大椎、至阳;2.身柱、筋缩; 3.神道、命门。
[治法] 每次选1个穴区(一侧),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划出血,注意不可过深伤及软骨,只可刺破表皮,用挤干之酒精棉球轻轻吸去渗出之血,直至血液凝固为止,随后用消毒敷料按压。出血量以每次使用2 ~ 4个棉球为宜。
[备注] 女性月经期间不宜治疗。
【耳针加体针】
[取穴]
主穴:肾肝、脾、内分泌。
配穴:前额区配上星、阳白;颧颊区配颊车、四白;鼻梁配印堂、迎香;上唇配地仓。
[治法] 每次主穴均取。采用职毫针刺及贴敷相结合。即一侧耳穴针刺,以5分长之28号不锈钢毫针,在敏感点刺入,不宜过深透过耳软骨,有胀痛即可。另一侧耳以磁珠贴敷。隔日1次,两耳交替轮用。配穴用针刺法,以28~ 30号毫针(长1.0~ 1.5寸),均采用向色素沉著区方向斜刺,得气后,予小幅度捻转轻刺激。耳针和体针均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 3次。体针亦隔日1次,和耳针同步进行,15次为-疗程,疗程间隔7天。
【毫针】
[肝郁气滞型]
取穴:肝俞、膈俞、足三里、太冲、血海、色斑局部。
治法:泻法或平补平泻。色斑局部用0.5寸或1寸毫针围刺为主。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劳伤脾土型]
取穴:脾俞、膈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色斑局部。
治法:补法,必要时加温和灸。色斑局部用0.5寸或1寸毫针围刺为主。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肾水不足型]
取穴:肾俞、膈俞、三阴交、阴陵泉、太溪、血海、色斑局部。
治法:补法,可配合温和灸。色斑局部用0.5寸或1寸毫针围刺为主。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五白消斑膏】
[药方] 白芨、白附子、白芷各6克,白蔹、白丁香各4.5克,密佗僧3克。
[用法] 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每次用少许药末放入鸡蛋清调成稀膏,晚睡前先用温水浴面,然后将此膏涂于斑处,晨起洗净。
【退斑汤】
[药方] 生地、熟地、当归各12克,柴胡、香附、茯苓、川芎、白僵蚕、白术、白芷各9克,白藓皮15克,白附子、甘草各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或为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紫草洗方】
[药方] 紫草30克,茜草、白芷各10克,赤芍、苏木、红花、厚朴、丝瓜络、木通各15克。
[用法] 加水2000~2500毫升,煮沸15~20分钟,外洗湿敷。
【化斑通络汤】
[药方] 丹皮、川芎、桃仁、红花、白僵蚕、白芷、郁金各12克,赤芍、白蒺藜各15克,柴胡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一般用药20余剂,即可见效。
【药地黄汤】
[药方] 当归、药、川芎、白芷、紫草各10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连服1~2个月。
【药柴胡汤】
[药方] 当归、白芍、白术、制香附各10g,醋柴胡、茯苓各12g, 丹参15g,橘叶6g,薄荷(后下)3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柿叶散】
[药方] 青嫩柿树叶(干品)、凡士林各30g。
[用法] 将柿树叶晒干研细末,与凡士林调和成软膏状。于每日睡前取此药膏涂抹患处,晨起洗净。一般用药15~30日方能奏效。
【三白散】
[药方] 白附子、白蔹、钟乳石各6g,白及、益母草各7.5g,轻粉、细辛各1.5g,密陀僧4.5g。
[用法] 将上述药物各研极细末,混合均匀,贮瓶备用。于晚上临睡前取此散适量用人乳或温水调和成糊状,涂抹患处,次日用温水洗去。连用1~2个月见效。
【黑木耳红枣瘦肉汤】
[食材] 猪瘦肉300克、黑木耳20克、红枣10个。
[做法] 黑木耳用清水浸开,洗干净;红枣去核洗干净;猪瘦肉洗干净后切成片,用调味品腌10分钟。把黑木耳、红枣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脑火煲沸20分钟后,放入猪瘦肉片煲至熟即可,调味食用。
【丝瓜猪肝瘦肉汤】
[食材] 猪肝100克、猪瘦肉100克、丝瓜500克、 生姜2片。
[做法] 将丝瓜削去边,洗干净后削角形;猪肝、猪瘦肉洗干净,切成薄片,然后用调味料腌10分钟。将丝瓜和姜片放入开水锅内,脑火煲沸几分钟,再放入猪肝、猪瘦肉煲至熟,调味食用。
【桃仁牛奶芝麻糊】
[食材] 核桃仁30克,牛乳300克,豆浆200克,黑芝麻20克。
[做法] 先将核桃仁、黑芝麻放小磨中磨碎,与牛乳、豆浆调匀,放入锅中煮沸,再加白糖适量,每日早晚各吃1小碗。
【牛奶核桃饮】
[食材] 牛奶、豆浆、黑芝麻各200克,核桃300克。
[做法] 将核桃、芝麻放入小石磨中。牛奶和豆浆混匀,慢慢倒入小石磨中边倒边磨,磨好后倒入锅内煮沸,后加入少量白糖调味,也可在煮沸时,打入生鸡蛋,边搅边煮。每日1次,每次1小碗。可经常食用。
【青皮槟榔露酒】
[食材] 桂皮、玫瑰花、槟榔、青皮、黄酒、冰糖。
[做法] 把桂皮、玫瑰花、青皮、槟榔分别洗净晾干,然后制成粗粉并且装入纱布袋里面,接着放入锅里面加入黄酒、冰糖,用小火煮30分钟,取出药包后把酒装进瓶里面密封保存,一天可以喝两次。
【薏米八宝粥】
[食材] 薏米、生芡实、鲜山药、莲子、赤小豆、红枣、扁豆、粳米。
[做法] 把所有食材处理好后加水一起煮粥,煮熟后加糖食用。
【双花鸡血藤蛋汤】
[食材] 鸡血藤、萼梅花、玫瑰花、鸡蛋。
[做法] 把鸡血藤、萼梅花、玫瑰花首先加水煮30分钟,去渣后把鸡蛋打入,拌匀后加入红糖调味就可以喝汤吃鸡蛋了,一天吃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