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上善的学术思想

9/27/2022 5:43:18 PM发布

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在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1、科学分类,开类注《内经》之先河。

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方式不一.有校订疏证者,如王冰;有专题发挥者,如《难经》;而杨上善首创分类研究《内经》,是类注《内经》第一家。他对《内经》进行了较科学的分类,将《素问》、《灵枢》原文全部拆散,按其不同性质分作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19大类.每一类之下.又分作若干小类,有纲有目,使《内经》理论体系更加清晰.更加系统。

杨氏分类较系统地反映了《内经》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如《太素·输穴》全面收载了《内经》输穴学理论,集中体出了古代输穴学的成就。但在《内经》原书却分散于近lO篇原文之中,零散琐碎,反映不出古代输穴理论的全貌。杨上善不仅对大纲的分类较为合理,对于目的分类更是井然有序。如《太素·伤寒》先立《热病诀》为论伤寒病的总纲,后接《热病说》,论述典型热证,再列《五脏热病》,后论及疟病,这种由纲到目,由太到小的排列方式使人一目了然。杨氏对《内经》的分类研究,使中医理论体系出现了一个纲目清晰的雏形,这在中医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可低估的贡献。

 

2、校讹勘误,保存《内经》原貌。

杨氏校勘了许多《内经》讹误脱衍之文,为后人通读《内经》、正确理解《内经》的医学理论提供了帮助。如《太素·诸风状论》云:“肾风之状,……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扬注:“颐上,肾部也,有本为肌上,误也。”今本《素问·风论》正作“诊在肌上”.当以《太素》改“肌”为“颐”。杨氏从不轻易改动原文,即使经文有误,也仅在注文中说明,以求保留《内经》原貌。如《太素.五脏痿》:“肾热者·色黑而齿熇。”杨注;“熇,当为槁,色黑齿枯槁也。”所以杨氏校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内经》原貌,为后人校勘整理《内经》提供了可靠的旁证。由此可见,杨氏搜集古今诸本,对《内经》进行仔细校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不但对后世诸家有较大影响.而且对当前研究整理《内经》仍有重大意义。

 

黄帝内经

3、阐义释音,揭示《内经》义理。

杨上善精娴训诂,《太素》注文上极天文,下穷地理,中通人事,旁及懦、道、佛各家,其注音缜密,释义贴切,持之有据。例如对“关(开)、阖、枢”的注释,由于传抄之误,加上后世不明阖枢本义是名词,而作引伸义动词理解,一直把关、阖、枢作“开,阖、枢”注,引出了许多歧义。杨氏本《说文》诸工具书阐释,指出:“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者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杨氏以门之关、阖、枢阐发经旨,形象地说明了三阴三阳各自功能和相互间的关系,确切地解释了阴阳离合之命题。因为人体是一个由三阴三阳经脉连结成的有机整体,每条经脉各有所主,然又密不可分,就如一扇门户,把门关牢,须关(门闩)、阖(门板)和门枢三者配合才能达到目的。正确地表达了阴阳经脉脏腑间离合运动的关系。由于《内经》多生僻之字,故杨氏在释词之前,常加以注音,他采用当时为科学的直音和反切两种标音法进行注音,特别是当字有两音时,则据经文需要,注出适于经文内容的读音。杨氏注音之缜密,其音义之确及数量之多,都对后世注家有所影响。另外,当碰到经文中个别疑难文字,杨氏并不牵强附会,姑且释文,而是采取怀疑的态度。如《太素·气府》中“上天容四寸名一”,杨注:“天容字错,未详。”亦反映了他治学之严谨。

 

杨上善作为杰出的医学家,通过整理《内经》,注释经文,系统地阐发丁《内经》文理、医理,发展了《内经》的学术理论。同时,他作为通晓道、儒、佛三教的哲学家,尤精于老、庄之学,并将这些引入《内经》的注释之中.用以阐述医学道理,提出了“一分为二”等重要的哲学观点。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0127.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