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的故事——宁为良医,不为良相

3/1/2023 5:45:06 PM发布

唐宗海为人熟知首先因为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医家,其次是因他的《血证论》。其实他更与众不同的是打破了历代儒医的传统生成模式——“业儒不就,因习医”。他是明清以来的大医家中,唯一中了进士的。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根据清朝的制度,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总之是功名的尽头,仕途有了保证。中了进士不任官的,实在少见。其同榜进士陈三立、邱逢甲、王垿等皆仕途显赫。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省彭州市三邑镇人。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光绪11年,《血证论》成书后的第二年,唐宗海39岁时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5年(1889),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因妻卒乞假归里。其后往返于京、沪、粤间,医名日显,著书立说,遂开中西汇通一派。51岁授来宾知县未就,后卒于蜀西。

唐宗海

唐宗海一生不幸,其父、妻、母先后死于疾病。父亲和妻子更是壮年谢世,激发了他治病救人的决心。他觉得,在纷乱的没世中,官场腐败至极,为官一任,不如汤药救人更切实际。于是潜心岐黄,时值西学东渐,当时大多的中医茫无所从,唐宗海提出“医人不如医医”,高瞻远瞩的撰写大量医学文章,仅在浙江陆润庠(同治年间状元)主办的《医学导报》上就发表了200余篇。后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首倡汇通一帜。主张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去彼之短,用彼之长;以我之长,盖彼之短”。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1022.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