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诗词绘画,佛教儒学等十分兴盛,对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唐朝政府重视医疗,临床医学成为主流,且日趋专科化。另外频繁地与外来文化交流,也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唐朝时期,中医发展迅速,各类中医著作层出不穷,常见的有《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脉经》、《肘后备急方》、《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等。
·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 《诸病源候论》
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代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
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 等。
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书中关于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的记载,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创,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1949年后有影印本。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的书,书中虽没有记载治法和方药,却有很强的资料价值,为医者的案头常备用书。书中记载了“疥虫”是疥疤的病源,它藏在湿疥的脓疤中,可用针头挑得,形似水中的蜗牛,其观察十分细腻,也是病因学说在形态学上的一大进步。书中对“绦虫”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说。其中讲道:寸白虫会一段段的增生,逐渐长大达四、五尺长,这与现代医学对绦虫的描述十分接近,并且指出了这种病的发生与食用未熟的鱼和牛肉有关。书中描写了“漆疮”,这是一种发生在对漆敏感的体质的人身上的米粒样的丘疹。当接触到漆以后,只有这类人身上会出现,而其他人没有,这也是最早的免疫学研究,可以说这时的病因学说,对于过敏的认识已经十分全面了。书中还对传染病,如肺结核、天花、脚气病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甚至提到了妇女人工流产。在养生方面,也很有真知灼见:文中提出刷牙是保证牙齿健康的关键。甚至还描写了肠吻合手术的步骤、方法、缝合以及护理等。可见当时的外科手术也是比较发达的。
病源与证候是中医辨证处方的重要依据之一,该书内容丰富,描述详尽,分析准确,明确易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除此之外,《诸病源候论》还是一部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著作,从该书所载的对于病因的认识方面的内容看,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全面周到、分析透彻的程度。也许是受到了文化导向的影响,医学史上,多数医家更加重视对于理、法、方、药等方面的研究和著述,这方面的专著非常少。而《诸病源候论》内容的全面和周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直到今天的医学发展水平,它仍称得上是一部完备的好书。
·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是2011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思邈,主编是吴少祯,焦振廉等校注。 本书共30卷,以各科医方为主,并涉食疗、养生、脉法、针灸等,内容宏富,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重视医德修养,撰《大医精诚》篇,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深刻影响了后世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备急千金要方》流传广泛,有北宋校订本、宋代坊刻本、唐宋抄本及道藏本等版本系统。此次点校以日本嘉永江户医学影刻宋本为底本,按照文献学方法进行标点校勘。
· 《脉经》
《脉经》,是西晋医学家王叔和撰写的脉学著作,成书于公元3世纪,共10卷。该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北宋熙宁元年(1086)校正医书局曾刊行《脉经》初刊大字本,其后绍圣三年(1096),国子监又刊行了小字本。到了南宋,又有多种版本,既知者有福建建阳书坊刊本、广西漕司刊本,以及太医院何大任刊本和其他未详本,但以上版本均已失传。所幸元代泰定四年(1327),河南龙兴道儒学重刊了《脉经》广西漕司本。此后,又有何大任本《脉经》的影刻本和复刻本出现。从而形成了所谓何大任本和龙兴本两大系统。约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一种佚名氏影刻本,是现存唯一接近宋版《脉经》原貌的刊本。其他如万历时吴勉学刊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天启时缪希雍氏刻本,以及清代嘉庆年间阮元《宛委别藏》中的影抄本等,均属何大任系统的影宋本。在元龙兴道本《脉经》之后,据以刊印的有明成化十七年(1474)的毕玉氏刊本和万历三年(1575)袁表氏刊本。后者又衍为明天启时的沈际飞氏刊本,以及清嘉庆时的沈礼意《脉经真本》和道光间的张柏刊本。在同治时,尚有姜国伊氏的《姜氏医学丛书》本。此外,在道光年间有钱熙祚氏校刻的《守山阁丛书》本和黄鋐刊本。在1911年又有《周氏医学丛书》本。近世通行的《脉经》刊本,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本。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