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徐大椿是中国医学史上传奇式的人物,他满腹经纶,天赋异禀,自学成才,医术超群,更在天文、地理、数学、水利、文辞、音乐、武术等多个方面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出身名门全知全能
徐大椿(1693—1771),又名大业,字灵胎,江苏吴江人,因晚年隐居于洄溪,自号洄溪老人。徐大椿出身于名门望族,书香之府,自幼精研经史,7岁入私塾启蒙,14岁学习八股,在“时文几年可得,而经学无止境”的启发下,立志要从《易经》入手研究经学。他悉数查阅家中所有《易经》注释版本,尽心推敲,不久便对《易经》颇有心得。此后,他又对《道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着手开展注解工作,后来他的《道德经》注释本被收入《四库全书》中。
徐大椿18岁时,在父亲的建议下,参与了对东南一带水利的治理和研究工作,并展现出了在水利方面的造诣。他一边自学水利诸书,一边亲历各地勘察地形水势,通过不断学习和摸索,终得其要领,并编撰了《江南水利书》一书。此后数年,徐大椿仍心系百姓,多次对运河修建提出中肯意见,造福万民。20岁时,他成为名家周庭意的高徒,后顺利考中秀才。同年,他又发掘了自身武学方面的崭新技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散打、枪棍等武艺逐一精通,成为一名气魄武者,文献中多将其形容为身材修长,额头宽阔,声如洪钟,卓尔不群的潇洒形象。
· 自学医道德艺双馨
徐大椿30岁时,其三弟患痞病,父亲虽遍请名医诊治,仍回天乏术。随后其四弟、五弟、二弟又相继不治而亡,令父亲悲伤得病,终年医药不绝。这给徐大椿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在深感医学重要的同时,更对当时庸医误人的社会现况悲愤不已,于是决定改习医学。徐大椿取来家中所藏的数十种医书,上溯《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下汲唐宋等诸家典籍,朝夕披览,反复揣摩,日久广通其义。
徐大椿学有所成后,开始临证,不仅把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还将前人的经验加以整理提高,写出了十余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他的《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兰台轨范》《伤寒论类方》等医籍,均被后世奉为圭臬。
曾请徐大椿医治臂痛的袁枚在《徐灵胎先生传》中描述道:“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与之作语。其用药也,神施鬼设,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诸岐黄家目瞠心骇,帖帖慑服,而卒莫测其所以然。”可见徐大椿的医术之高超。
据《洄溪医案》记载:有一次,徐大椿见患者在酷暑天气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短。问其家属得知,当地众多医生以暑邪为由,按照热证治疗,给患者开出了大量寒凉药物。徐大椿诊断后,认为患者是因热而大汗不止,继而出现了亡阳之证,之前庸医辨误,用药相反,导致情况十分危险,他断定需用参附汤救治。结果,患者家属面露难色,毕竟夏天酷暑,患者大汗,似乎按照热证治疗更加稳妥,不敢贸然接受这种治法。眼看患者处在危难之间,徐大椿以“死则甘愿偿命”作保证,于是患者家属不再犹豫。当患者勉强喝下这些大热之药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剂药服进,患者的大汗就止住了,冷凉的身体也逐渐变得温暖,睡眠也有了很好的改善,十天之后痊愈了。这则病案生动地描述了徐大椿在临床中手到病除的精湛医术,更体现出他无畏的大医精神。
徐大椿在行医过程中,不仅对自己高度要求,更对当时医界的诸多陋习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例如,明清之际温补之风流行,许多庸医不论何病均用温补,导致了严重后果。徐大椿告诫医者应怀有救人、爱人之心,不要滥用名贵补药以求谋利;他呼吁“大凡人非老死即病死,其无病而虚死者,千不得一”,教导病家在求医过程中,除了谨慎择医、信任良医之外,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知医,避免被愚医蒙骗。他甚至作《行医叹》一首:“绝多少单男独女,送多少高年父母,拆多少壮年夫妻,不但分毫无罪,还要药本酬仪。问你居心何忍?王法虽不及,天理实难欺。”深刻抨击并揭露了那些庸医的恶行。久而久之,徐大椿凭借扎实的医学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最终成为名医中为数不多的中医批评家之一。
· 奉诏赴京两度面圣
徐大椿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正直敢言,不附权贵。在行医过程中,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一视同仁。《清史稿》记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文华殿大学士蒋文恪生病,众太医施治皆未见起色。蒋公乃朝中重臣,他的病情令乾隆皇帝十分牵挂,于是向诸大臣访求天下名医,刑部尚书秦蕙田首先推荐了吴江名医徐大椿。次年,徐大椿奉旨进京,与太医同诊蒋公疾病,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之后,断言蒋公已药石罔效,回天乏术,熬不过七天,结果第七天蒋公果然驾鹤西去。乾隆皇帝十分赏识徐大椿的高超医术及其真诚质朴的品行,连下六道特旨,着意让其留京效力。但徐大椿以年老多病、乞求归乡为由请辞。皇帝念其年事已高,批准了他的请求。
放归后的徐大椿淡泊名利,一心归隐田园,他将太湖吴山南麓的画眉泉边作为自己的隐居之地。那里小桥流水、溪涧交错、茂林修竹,一派美景。徐大椿便在此静养修身,治病救人,著书立说。二十年后,皇帝因宫中贵人有病,再次征召他到京师。已79岁高龄的徐大椿本可婉拒,但最终还是毅然前往京城。他自知衰老力弱,千里奔走,恐难返还。于是让儿子徐爔带着为自己准备的寿棺一起进京。果真,徐大椿到京城后第三天便去世。神奇的是,他离世当日仿若已预知死期,大谈阴阳生死出入之理,并自拟墓前对联曰:“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到了晚上,谈笑而逝。皇帝对此十分惋惜,赐金赠官后,传旨让徐燨护柩回乡。
回顾徐大椿的一生,可谓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作为医者,他无师自通,自学成才,临证如神,医德高尚,奋纠医道,誉满杏林。作为学者,他专心探求各种实学,在诗、文、书、画等领域所向披靡、遍地开花。可以说,徐大椿是一位天才型的传奇人物,但这位天才荣耀的背后却蕴含着他无尽的汗水。他锲而不舍、勤学不息、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值得后世学习。他正直质朴、善于思辨及针砭时弊的处世态度又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9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