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是中医学走向鼎盛的重要时期,涌现出多部重要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其中《外台秘要》以其在文献整理方面的严谨性及汇集名家论著的广泛性著称,历代医家也有“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所见不广,用药不神”的说法。《外台秘要》能获得后世医家的认可,与作者王焘驾驭文献的成就息息相关。
· 家世显赫系出名门
王焘并不是一位专业的医生,他家境富裕,是典型的贵族出身。王焘的四代祖王珪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宰相,祖父王崇基官至主爵员外郎,父亲王敬直官武临县令,曾被封爵位,他的母亲是南平公主。王焘还有一个哥哥,曾任司勋员外郎、户部员外郎、监察御史等官。王焘本人也曾为官多任,先后做过彭城太守、邺郡太守、河间太守等。由此可知,王焘没有从事医生行业,他撰写医学著作也与生计无关,那他为什么会热衷于医学创作呢?
知医尽孝是王焘习医的初衷。《新唐书·王珪传》后附有王焘的简介,其中记载王焘任徐州司马时,其母生病,王焘不仅亲自照顾生病的母亲,甚至“弥年不废带,视絮汤剂”。为治母疾,他多次向高医学习,发奋攻读医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唐玄宗时期,王焘曾长期主管当时的“皇家图书馆”——弘文馆,这种便利条件使他有机会广泛阅读唐以前的大量医学书籍,获得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同时搜集了许多医学资料。虽然王焘阅读、整理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动手撰写医学著作,真正开始写作是在被贬黜期间。
· 贬守房陵撰写秘要
但王焘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从公元746年起,王焘的人生出现变化,“以婚姻之故,贬守房陵,量移大宁郡”,至公元756年去世,王焘经历了十年的迁徙生活。尤其被贬谪房陵时,他带领家人一路奔波劳顿。在被外放途中,由于水土不服,自己和家人染上了瘴气,一行多人病倒。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王焘运用之前所习经方治好了大家的病,使陷入病痛的家人转危为安。这种遭遇使王焘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由此他决意动手整理汇编医书,以惠及百姓。
《外台秘要》一书汇集和整理了先秦两汉至唐初的大量医学典籍,全书40卷,载方近7000首。其中病理病因部分以《诸病源候论》为主,其次记述各家的医疗方剂,论著详尽,次序分明,还载有许多当时医学界的新发现。例如,书中首次记载了黄疸的判断方法和标准,即将白帛浸染患者的小便,观察沾染颜色的深浅,以判定疾病的情况和治疗的进展,这是黄疸诊断与疗效观察上的重要发现。在眼科方面,《外台秘要》对白内障,特别是老年性白内障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并且记载了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的手术内容。《外台秘要》较完整地辑录了扁鹊、陶弘景、甄权、杨玄操等医家的针灸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针灸学的理论宝库。然而,王焘毕竟不是临床医家,缺乏临证经验,他对针刺方法的认识有失偏颇。王焘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称针法为“霸道”,灸法为“王道”,认为针法奥妙,不易掌握,唯恐后学失误而导致差错伤人。为慎重起见,王焘在书中没有列专卷详细记载针刺方法,而是只列述了灸法。
· 文献大师典范体例
事实上,《外台秘要》一书最令人钦叹的是王焘的编撰水准。身为弘文馆主管,王焘整理文献的水平使《外台秘要》成为医学典籍中的典范性体例。
在《外台秘要》中王焘所收录的文献均一一注明出处。他不仅列出了书名或作者名,同时大多标记卷次。如果同一首方剂分别记载在不同的书中,则在此方的尾注中一一并记。这在中医文献整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由于他的这一举动,使很多晋唐以前的中医文献得以保存。据统计,《外台秘要》共引用有69位医家的著作,引用条文达2802条。在屡经战乱兵焚的图书劫难之后,王焘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晋唐医学的可靠资料,也为古代医书的校勘、辑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正因为这一点,使王焘的《外台秘要》在当时的各种中医书籍中脱颖而出,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其《医学源流论》中就充分肯定了《外台秘要》的贡献:“纂集自汉以来诸方,汇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唐以前之书,赖此书以存,其功亦不可泯。”
《外台秘要》成书后不久便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世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医方类聚》中,皆大量引用该书资料。唐以后,政府还将《外台秘要》选定为教科书。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9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