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浮肿概述】
妇女产后面目或四肢浮肿称为产后俘肿。亦有妊娠浮肿因失治而延至产后者。
产后浮肿,由于妇女生理上的特点,其病机和证治与内科杂病浮肿略有不同,故专列条目讨论。
【症状】
(1)气虚血亏:全身浮肿,面色萎黄,口唇色淡,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2)气滞血瘀:肿胀先见于足部,渐至腿腹,胸脘胀闷,神情抑郁,少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色黯红。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涩。
(3)脾虚:而目四肢浮肿,肤色淡黄,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口淡无味,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缓滑无力。
(4)肾虚: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面色晦黯,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腰痠腿痰。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5)湿热下注:下肢浮肿,身重困倦,胸闷脘胀,小便黄赤,尿频涩痛,纳呆,腰部痠胀。苔黄腻,脉濡滑。
【病因分析与鉴别】
(l)气虚血亏产后浮肿:多因产时失血过多,正气耗损所致。其临床特点是:患者除全身浮肿外,必见面色萎黄,爪甲苍白,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等气血双虚之证。
(2)脾虚产后浮肿及肾虚产后浮肿:两者均为虚证,脾虚产后浮肿,多由于脾气素虚,或过吃生冷损伤脾阳,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或妊娠水肿因循失治,水湿滞留不去而产生;肾虚产后浮肿,多因平素肾虚,产后肾气衰弱,不能温化水液,或产前即有肾虚浮肿,产时失于治疗所引起。其临床特点为:脾虚产后浮肿,主要表现为面目手足或四肢浮肿,且纳呆腹胀;肾虚产后浮肿,浮肿以腰以下为甚,兼见面色晦黯,腰痛腿痠等症。
(3)气滞血瘀产后浮肿与湿热下注产后浮肿:两者皆属实证,但病因、病机有所不同。气滞血瘀产后浮肿,多因素多忧郁,气机不畅,瘀血内停所致;湿热下注产后浮肿,多因湿热素盛,复感湿热邪毒,蕴结下焦而致病。其临床特点是.气滞血瘀者,其肿先见于足部,渐至腿腹,且有肝气郁结和瘀血内停的症状;湿热下注音,证见身重困倦,小便黄赤,尿频,尿痛等症状。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关元 | 54 | 60 | 单穴 |
曲骨 | 54 | 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2天 | 水分 | 54 | 50 | 单穴 |
水道 | 54 | 5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3天 | 偏历 | 48 | 30 | 双穴 |
复溜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4天 | 小肠俞 | 54 | 40 | 双穴 |
阳陵泉 | 48 | 3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
第5天 | 大肠俞 | 54 | 40 | 双穴 |
腹结 | 54 | 40 | 双穴 | |
神阙 | 54 | 60 | 单穴 |
【艾灸体会】
艾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弹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应吃无盐饮食,忌酒,禁食辛辣、醋、虾、蟹,生冷食品。注意摄生,起居有时,预防感冒,不宜过度疲劳,尤应节制房事,以免耗伤真元。
【体针】
[取穴]
主穴:水分、三焦俞、阴陵泉。
配穴:外感者加肺俞、尺泽;脘阎甚者,加中脘;气血亏虚面色咣白、神疲乏力者加气海、足三里;气滞血瘀加中极;脾虚加中脘、脾俞;肾虚加肾俞、关元。
[操作]
气海、足三里针用补法,余穴针用泻法。
[方义]
水分为分利水道、利尿行水的效穴;三焦俞通调水道,阴陵泉,健脾利水;肺俞配尺泽,宣肺疏风;中脘疏通胃气;气海、足三里,益元气以升脾阳;中极泻之可活血化瘀;中脘、脾俞补脾益胃;肾俞、关元补肾助阳,化气行水。
【耳针】
[取穴]
肺、脾、肾、三焦、膀胱、皮质下。
[操作]
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隔日一次。
【气血两虚】
[症状] 产后全身浮肿,面色萎黄,口唇色淡,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则] 益气养血,佐以利水消肿。
[方药] 八珍汤加桂枝、益母草等。
【气滞血瘀】
[症状] 产后肿胀先见于足部,渐至腿腹,胸脘胀闷,神情抑郁,少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色黯红,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涩。
[治则] 行气化瘀。
[方药] 小调经散加减。
【脾虚】
[症状] 产后面目四肢浮肿,肤色淡黄,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口淡无味,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润,脉缓滑无力。
[治则] 健脾利水。
[方药] 实脾饮合白术散加减。
【肾虚】
[症状] 产后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面色晦暗,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腰痛腿疫,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则] 温肾行水。
[方药] 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湿热下注】
[症状] 产后下肢浮肿,身重困倦,胸闷脘胀,小便黄赤,尿频涩痛,纳呆,腰部瘦胀,苔黄腻,脉濡滑。
[治则] 清热利湿消肿。
[方药] 八正散或当归拈痛汤加减。
【红豆薏米姜汤】
[原料] 红豆50克,薏米50克,老姜5片。
[做法] 红豆和薏米用冷水浸泡3小时以上,将老姜与红豆、薏米同煮,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继续煮40分钟,待红豆薏米煮熟软后,再酌加少量白糖即可食用。
[功效] 红豆和薏米相配具有利水祛湿、健脾消肿的功效。
【泥鳅钻豆腐】
[原料] 泥鳅200~250克,豆腐750克,油、盐等调料适量。
[做法] 鲜活的泥鳅用水冲洗干净,用清水养着,放两片生姜,加一、两滴生菜油,泥鳅喝进生油后,就会陆续排出肠子里的脏物。先在锅中放适量凉水,加入活泥鳅,再加入豆腐,用文火焖着。这时,水比豆腐先热,随着水温升高,泥鳅耐不住高温,会往凉豆腐里钻。当泥鳅不再动了,加入适量油、盐等调料,再用大火急速将泥鳅焖熟,撒上姜末、葱花,装盆上桌。
[功效] 对产后虚弱、下肢浮肿有显效。
【陈皮绿豆沙】
[原料] 绿豆仁75克、陈皮丝4条、冰糖适量、水6杯。
[做法] 绿豆仁洗净浸泡于水中20分钟。锅中加水及陈皮煮滚,再加入绿豆仁滚煮10分钟,改慢火煮至绿豆仁融化成沙,加入冰糖调至自己喜欢的甜度即可。
[功效] 绿豆沙对人本有清补润脏的作用,可利小便,解除孕妇水肿问题。陈皮有治恶心呕吐、帮助消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