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

曾拜程芝田为师

展开
经历

雷丰父亲雷逸仙,原籍福建浦城,初治儒学,后因家境窘迫,弃儒习医,有幸学医于程芝田,得其真传。道光年间,雷逸仙举家赴衢州。

雷丰承袭父业,并遵其父遗训。雷逸仙曾对他说:“一岁中杂病少而时病多,若不于治时病之法研究于平日,则临证未免茫然无据。”(《时病论·自序》)在父亲的敦促下,雷丰在临床上认真观察时病,并且“历览诸家之书,引伸触类,渐有心得”,终于著成《时病论》,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诊治时病的经验。

雷丰精心研究《黄帝内经》,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八句经旨,作为自己诊治时病的纲领,在临证中强调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雷丰对外感病的四时节律和二十四节气规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对六淫伏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究,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和伏气学说。

雷丰崇尚仲景之学,认为《伤寒论》能“统治六气”,他细致研读此书,治疗外感病时多遵从《伤寒论》六经辨证,善于化裁使用张仲景的方剂桂枝汤、白虎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等。此外,雷丰在临证时,还常常参考金元时期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罗天益、王好古、朱丹溪等医家的诊治之法,参阅明清医家刘草窗、张介宾、舒驰远、叶天士、吴鞠通等人著作,根据自己的理论思考和临床体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在不断的刻苦研读和临床实践中,其医术日益提升,在衢州享有极高的名望。

雷丰观察到不同季节中人体感受较多的外邪性质不同,随着节气变换还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治疗时也需考虑时令气候用药。他将时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类,对每种病都从因机、辨证、方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对一季之中相似疾病按轻重浅深进行区分。雷丰发现通过调节服药时间和间隔时间等,来顺应人体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他还认识到伤寒、温病、瘟疫、湿病等病的区别,指出治疗温病要注意顾护津液、清热祛邪,从“知时论证”的角度,构建了完整的外感病诊疗体系,较好地继承了历代医家对伤寒和温病的研究成果。

雷丰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不同体质的人容易感受的外邪不同,邪气侵犯和伏藏的部位不同,病情的发展和转归也不同,治疗时也应该因人制宜。雷丰注重在疾病过程中人体正邪关系的变化,尤为关注体质虚弱之人,在治疗时注意顾护正气,辨明患者体质加减用药。同时,雷丰强调对妇人、老人等特殊人群,在治疗时需多加照顾。对于妇人经期时病需考虑寒热、气血状况,量其虚实,理气活血调经,胎前须步步护胎,产后当分虚实而治。治疗老年时病,必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扶正可从先、后天之本着手,祛邪则需考虑时令气候、病位深浅、病邪轻重和患者体质等因素。

雷丰发现俗医常以伪混真,多误治害人,于是专门写作“辟时俗龌龊斑证论”,对当时医生的错误做法进行辟谣。他记录了60余例误治的案例,认真总结治疗过程中的功过得失,对后世吸取误治教训、提高挽救误治的水平有一定价值。

雷丰收弟子多人,包括祖师程芝田的后人程曦,以及江诚、叶震蕃、叶训聪、张位等人,其子雷大震(字福亭)也继承了他的学术,民国龚香圃、叶伯敬、祝蔚文、江钟灵等名医亦受其学术影响,其中龚香圃(别号“六一子”)是雷丰的外孙,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