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

王清任是中国清代的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他创立了很多活血逐瘀方剂,注重分辩瘀血的不同部位而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他的方剂一直在中医界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经临床实践验证,疗效可靠。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从秦汉以来,活血化瘀法不断充实完善,而以清代王清任的学术成就尤为引人注目。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对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作出了贡献,而且对针灸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灸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治则,最常用的操作手法就是刺血疗法。用三棱针刺血,或用梅花针叩刺出血,或叩刺出血后再拔上火罐以增加出血量。刺后可直接祛除血脉的瘀阻、排除瘀血,疏通经络。临床上凡是经络中气血壅滞不通,瘀血形成,或久病入络等症皆可用此法治之,临床应用范围颇广,辩证准确,手法适当则多获著效。

展开
经历

王清任,又名全任,字勋臣。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人。
王清任自幼习武,曾为武庠生,捐过千总衔。乾隆、嘉庆年间,王之故乡还乡河上,仅有渡桥,因“官桥官渡”进行勒索,还是“善桥善渡”以行善引起讼端。王清任力主“善桥善渡”。开庭审理时,知县几次摘去凉帽,清任几次站诉不屈,并义正辞严:“我跪的是大清法制‘顶戴花翎’,不是为你下跪”,而触怒县官。王清任不得不离乡出走,辗转去滦县稻地镇(今属丰南区),东北奉天(今沈阳)等地行医。
王清任受祖上行医影响,20岁便弃武习医,几年间已誉满玉田;30多岁时,到北京设立医馆“知一堂”,为京师名医,善用黄芪。他医病不为前人所困,用药独到,治愈不少疑难病症。据清光绪十年《玉田县志》载,有1人夜寝,须用物压在胸上始能成眠;另1人仰卧就寝,只要胸间稍盖被便不能交睫,王则用1张药方,治愈两症。
嘉庆二年(1797),王清任至滦县稻地镇行医时,适逢流行“温疹痢症”,每日死小儿百余,王冒染病之险,一连10多天,详细对照研究了30多具尸体内脏。王为解除对古医书中说的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的怀疑,嘉庆四年(1799)六月,在奉天行医时,闻听有1女犯将被判处剐刑(肢体割碎),他赶赴刑场,仔细观察,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后又去北京、奉天等地多次观察尸体。并向恒敬(道光年间领兵官员,见过死人颇多)求教,明确了横隔膜是人体内脏上下的分界线。
王清任也曾多次做过“以畜较之,遂喂遂杀”的动物解剖实验。经过几十年的钻研,本着“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

展开
相关文章
  • 名医王清任—“中医解剖第一人”,勇于革新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中医是没有解剖学一说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解剖知识最早在《难经》中就有所涉及,书中对于五脏六腑的形态大小都做了列述。到了清代,更是有一位叫作王清任的名医,他认真研究人体解剖,而且根据自己40年来的解剖心得写出了《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前期…

    查看更多

  • 王清任的学术观点

    王清任从少年时期开始学医,由于学习刻苦,他很快就精通了医学理论,医术也很高明。他开过药铺,对许多药物的性味、功用都很熟悉。王清任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许多病是由于血液流通不畅引起的。血液不流畅,淤积在某个器官或…

    查看更多

  • 王清任的人物评价

    后世医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的学说中对于脏腑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是一种形态学上的准确化过程。但是,大部分的中医学者认为,中医学在几千年来对于“脏腑”的定义,从未真正使用过解剖学和形态学的方法,“脏腑”,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当中始终是以“阴阳五行”…

    查看更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