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浴,也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配适当的中草药,利用经煮沸后产生的蒸汽薰蒸,或药物煎汤取液进行全身或局部洗浴,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此法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故较之内服药见疗效快,舒适,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优点,也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被医学界誉为“绿色疗法”,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中医药浴是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已经开始流行香汤浴,而这所谓的香汤,也就是用中药佩兰所煎出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能够起到很好的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等作用。
之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成书,当中详细的论述了中药外治的方法和内容,且对药浴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都有着许多的论述,随之东汉时期,张仲景对前人的药浴经验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将“百合洗方”、“苦参汤”、“狼牙汤”等药浴方子收录进《金匮要略》当中,且对这些药浴方子的用法、适应症等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论述。
晋朝的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则收录了更多的药浴内容,包括了酒洗、醋洗、黄柏洗等,不仅将其适应症等各方面详细的描写出来,且还用药浴开创了急救的先河。
隋朝则多了一个含漱药浴治疗法,这是一种口腔保健之法,被记录在《诸病源候论》当中。
唐朝时期,药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内容得到了很好的丰富,其药浴的运用范围除了常见的一些皮肤病之外,还包括妇科、儿科、临床急症抢救等。
随后到了宋金元时期,药浴的发展大大加快,且运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各大医学著作当中也都有记载,如《圣济总录》:“渍洗法,所以宣通形表,当以汗解,若人肌内坚厚,腠理致密,有难取汗者,则服药不能外发,须借汤浴,疏其汗孔,宣导外邪,乃可以汗……”等。
明清时期则是药浴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药浴疗法更为普及,清朝的吴尚先对中医外治法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整理,且著成《理瀹骈文》,此书中记载了约80首药浴方,其治疗范围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多个临床分类科,使得药浴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为重视药浴的发展,对药浴方法、剂型、器械等的研究应用也在不断加深,部分康复医疗机构还专门成立了药浴研究治疗室,使得药浴得到了较好的一个发展。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knowledge/info-11195.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