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观念之一,它起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西周春秋时期,形成了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阴阳二气说,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阴阳学说沿着朴素辩证法的阴阳观念和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发展,形成了二元化的阴阳学说。
一、阴阳观念的起源
“阴阳观念”自其发生之日起,就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议题,并且贯穿于古代哲学发展的始末。李约瑟(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把“阴阳观念”称为:“是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结晶,是古代中国人构想出来的最终原理。”但是,关于阴阳思想的起源却是众说纷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1)起源于祭祀与占卜
甲骨文己经有了“阳”字的记载:“于鸟日北对,于南阳西”,关于此处的“阳”字,有的学者认为:南阳指的是地名。也有学者认为:南阳所指代的是“太阳(日)”。有的学者通过考释后认为:甲骨文中的阳字均为会意字,似与古代祭祀日神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关。
甲骨文中也有关于“阴”字的记载:“两辰卜,丁巳其阴印。丁巳允阴。”甲骨文中的“阴”字究竟为何意?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阴阳所示的天气变化只是表层含义,其实殷人观念中的阴阳方位,在抽象的层面上已经有了预测吉凶,主宰成败的意义。有的学者更是明确的认为:甲骨文中的阴阳观念,与上古时期人们对太阳神的崇拜有关。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阴阳的起源与楚地所流行的枚卜有一定的关系。枚卜的一俯一仰,使人们想到了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就与阴阳观念不谋而合了。
(2)起源于古代的历法
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后认为,彝族有一种历法,其将一年五季各一分为二,成为五季十月;每月36天,月内仍是12天一个时段;另有5天作为新年,彝族的冬夏两个星回节均可作为岁首,即可有两个新年,其日期由北斗星斗柄指向的天文点(大寒、大暑)来确定。彝族的这种历法叫做‘十月太阳历’,其已包含了原始的阴阳学说。在此基础之上,陈久金明确的指出:阴阳观念的起源与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有关。
(3)起源于生育崇拜
吕思勉认为:“古之人,见人之生,必由男女之合,而鸟也有雌雄,兽也有牝牡也。则以为天地之生万物,亦若是则已矣。”钱玄同也认为:“阴阳与《周易》的阴阳爻有关,二者都起源于生育崇拜。”范文澜同样认为:“在古代的野蛮社会里,男女之间生育的事情,是和衣、食、住、行同等重要的。他们渐渐领会到了男女之事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解释天地、日月、人鬼、昼夜、阴晴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阴阳观念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4)起源于其他观点
除此之外,还有的学者认为,阴阳观念起源于原始的宗教或图腾符号。有的学者通过考证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阴阳人”后认为,这种玉人已经具有了阴阳和合的意识,其是原始阴阳说的雏形。有的学者则认为,阴阳观念的起源可能与“卍”符号有关。饶宗顾通过分析青海、辽宁等地出土彩陶上的“卍”符号,并与西亚、印度出土的相关文物资料进行对比,进而又对《释卍》一文分析后认为,‘卍’符号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千年,或者更早的时期,其具有象征太阳或阴阳的意义。
上述的观点都有相关的文献与理论作为依据,各具特色。但有一种观点似乎更接近于阴阳思想起源的原貌,那就是阴阳观念起源于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即光照的有无与光照的相背。就甲骨文中的“阴”字而言:“成戌卜,其阴,翌己印,啟不见云。”虽然,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阴”字具有祭祀古代神灵的意义。但是,萧良琼对诸多观点进行考辨后认为,其全是讲天气变化,均指“阴天”。黄天树则认为,甲骨文中的“阴”字指的是“水之南,山之北”。可见,甲骨文中的“阴”字的确与光照有关。
就甲骨文中的“阳”字而言,“于鸟日北对,于南阳西” 黄天树对“地名”、“太阳”、“祭祀”等观点进行考辨后认为,此处的“阳”字指的是“水之北,山之南”。除此之外,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关于“易日”与“不易日”的记载。“甲子卜,乙丑其在易曰” 关于此处的“易日”,陈梦家认为:卜辞中‘易日’与‘不易日’都是指某一日的阴与不阴。有的学者考辨后认为:‘易日’、‘不易日’与天气有关,指的是阳光的有无。可见,甲骨文中的阳和阴,都与光照相联系。
金文也是如此,刘翔通过考辨后认为:金文中的‘阴’字是一个形声字,其字义与地理相关,“水之南,山之北”即为其本初之意。除此之外,金文中的“阴阳”也大都与自然界的光照存在着联系。“其阴其阳,以征以行。” 这里的阴阳,所言就是日月交替的自然现象,即‘阳’为日光洒射,‘阴’为日光洒射的否定。
除此之外,有的学者还对先秦诸子著作中的阴阳含义进行了探讨,并认为,阴阳最初指代的是寒暑,其还与原始的农业生产有着一定的联系。的确如此,“阴”、“阳”二字乃是从“陰”、“陽”简化而来。《说文解字》解阴、阳二字谓:
“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舎声。陽,高、明也。从阜,易声。”
关于阴字,徐复观认为其表示:“山北水南,为日所不及。故孳乳为陰。”即是说背日为阴。关于阳字,徐复观认为其表示:“山之南,水之北,为日所易照之处,故孳乳为陽字。”即是说向日为阳。可见,古人将山的向阳面称为阳,山的向阴面称为阴。在演变过程中,其含义随之扩大,被抽象化为两种相反相成的自然力量,并以此为基点阐述纷绘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二、阴阳观念的发展
在战国之前,阴阳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其本意到普遍自然规律意义的演变过程。虽然,《礼记.祭义》言:“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庄子.天下》篇言“《易》以道阴阳”,但是,《易经》中并没有“阴”、“阳”同时出现的记载。《易经》中出现的“阴”字首见于《易经.中孚》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战国时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阴阳观念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由阴阳二气发展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哲学概念。《庄子.人间世》托孔子之言曰:“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此处“阴阳”指的是,人体内的阴阳之气,阴阳二气如果失调,就会导致病患的发生。《庄子.田子方》中同样有关于阴阳观念的记载:“至阴肃肃,至阳赫赫;……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 这里所说的就是:世间万物,皆廪阴阳二气,都是阴阳交感而生,都遵循着阴阳变化的规律。
与《老子》、《庄子》等著作相比,《易传》则对阴阳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易传》用阴阳来说明卦象、爻象,以及事物的根本性质,把阴阳视为两种对立互补的属性,并认为卦画隐含着的阴阳变易法则,是以有形之象彰显无形的阴阳之义,使阴阳的解释功能具体化而且成为可操作的东西。所以说,在《易传》中“阴”与“阳”已经发展成为了两种对立的哲学范畴。
据《易传.系辞上》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这里所讲的阴、阳,是指宇宙中创生万物的两个基本元素。庞朴更进一步的指出,此处的“道”:既是一个阴,一个阳的不易体,又是一时阴一时阳的变易之用;从而《易传》所谓的一阴一阳包含有静动体用两方面的含义,忽略任何一方都将是片面的。
可见,在《易传》中,阴阳思想确实有了与天地共生的寓意。不仅如此,《易传》还把阴阳看作气,而且把阴阳看作事物的属性。它把万事万物分为两类,一类具有阳的性质,另一类具有阴的性质,用阳表示一切事物中刚健的属性,用阴表示一切事物的柔顺属性。这样,阴阳就成为一对代表万物中两种对立势力的哲学范畴。
而《黄老帛书》则对阴阳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不仅将阴阳引入社会控制领域,用其解释和论证社会现象,而且还把阴阳看做是沟通人道与天道的有效手段,并用阴阳之道来治理国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思想体系。在《黄老帛书》中,有用“阴阳之道”治国的明确记载。“治国固有前道:……善阴阳……名正者治,名奇者乱。”此外,“大庭氏”治理天下“不辨阴阳”、“不数日月”、“不去四时”却能“天开以时,地成以财。”黄帝对此感到十分疑惑。可见,在《黄帝四经》中,“阴阳之道”确实是治国的重要法则。
阴阳观念发展成为哲学范畴以后,其已不再是仅仅隶属于自然界的分类系统,由于阴阳观念所特有的抽象性与比附性,阴阳思想开始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如:《黄老帛书》将阴阳观念比附于政治,提出了“刑阴德阳”的理论。阴阳观念遂渐被用来阐释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并成为中国哲学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但需要指出的是,各个时期以及各个领域的‘阴阳’,都有它们的特殊性。在各个时期,‘阴阳’有着不同的内涵;在各个领域,‘阴阳’所代表的具体内容、方式结构、表达方式等也都存在差异。
随着阴阳观念由自然领域向其它领域的迁衍,五行观念所涵盖范围的逐渐扩大,阴阳、五行渐趋合流。而阴阳与五行的合流则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阴阳观念向五行观念的渗透,阴阳被用来阐释五行的属性。《国语周语下》言:“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六”指阴、阳、风、雨、晦、明,即六气;“五”指金、木、水、火、土,即五行。此处,“阴阳”与“五行”即便是同时出现,二者也没有任何融汇的迹象。
另据《逸周书.成开解》载:“三极:一,天有九列,别时阴阳;二,地有九州,别处五行;三、人有四佐,佐官维明。”此处用“阴阳”与“五行”来解释“三极”,“阴阳”与天上的九星相联系、“五行”则是指地上的五种方位,即东、西、南、北、中。“阴阳”与“五行”再次同时出现,但是二者仍然没有融汇到一起。
虽然,《国语》与《逸周书》中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没有相互汇通,但是,二者都被纳入到了相同的视域范围之中,如:《国语》用阴阳与五行来阐述天的自然属性、《逸周书》则用阴阳与五行来解释三极。可见,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己经开始逐渐结合。在《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史墨在回答赵简子“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而莫之或罪何也。”的问题时,言:“物生有两,……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各有妃耦。”
可见,史墨认为世间万物皆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组成,而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主要是由阴与阳来体现的。地有五行中“五行”虽然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但是,它们同样是“各有妃耦”的,即是说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也许这两个方面的地位以及对事物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样可以用阴、阳二气的变化与发展来体现,阴阳己经被用来阐释五行的属性,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结合的更加紧密了。
其二、五行观念向阴阳观念的渗透,五行被用来阐释四时(阴阳)的变迁。随着人们思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管子》的《幼官》等篇中,以四时教令为主要内容的阴阳学说釆取了五行图式的表达方式,或者说,五行框架的形式表现着阴阳学说的内容,阴阳、五行二者已有机地融为一体。可见,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在四时教令的图式中完成了合流。
那么,何为四时教令?四时教令就是在一年四时之中,关于政事、祭祀和生产活动内容的有关规定。最初所体现的仅是阴阳消长推移的观念,后来则把五行的内容注入其中。所以说,阴阳与五行结合的关键是五行如何与四时教令相结合。只有五行和四时教令二者相结合,五行框架才能表现出阴阳的变化形式,阴阳观念和五行观念才能达到真正的合流。
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之后,阴阳与五行最终在《管子》中完成合流。阴阳观念与五行观念的合流对日后阴阳学派的产生与发展,乃至阴阳五行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阴阳五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葛兆光就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的一个,传统中国文化的第四个方面,是有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观念、技术和信仰。这个关于世界的观念一直渗透到各个领域,而且它不光是观念其还发展出一套可以操作的技术,甚至成为了信仰。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knowledge/info-9905.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