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防治疾病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实践、完善、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诊疗经验和治病方药。傣医药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时期、神药两解时期、兴旺时期和发展升华时期。
· 傣医药的感悟萌芽阶段
傣族先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在云南居住下来,在远古时期即傣族传说中的史前时期,傣语称为“滇腊萨哈”,又称为“橄榄时期”或“绿叶时期”,这一时期是傣族医药知识的原始产生和积累的最初萌芽阶段,即傣族先民在争取生存和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生长生活规律,并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和积累医药知识,并将积淀的经验与自然现象相互印证,在探索尝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对动植物的功能性认识,慢慢就有了“药”的概念。但那时,药与食并不分离,药物往往当作食物食用,充饥与治病密切相连,那时的“药”是无方、无剂、无量,无制作方法,只有煮吃、烧吃、外擦、外包。
· 原始社会成长积累阶段
根据西双版纳勐海县傣文文献记载,大约公元前540年到公元700年之间,傣族社会历史发展处于“波腊萨哈”时期,即“有官、有佛寺、没有负担”的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傣族仍然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虽然早期的医药知识传授延续下来了,但是由于没有文字,仅靠口传心授,傣医药发展缓慢,“神药两解”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一时期大多为单方药物,然而疾病并非是单一的,大多为多种病邪混合侵犯人体而发生病变,一味药物,无法治疗多种复杂的疾病。傣族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发现将几味药合在一起使用后可以增强疗效,从此出现了复方。
· 阶级社会总结形成阶段
在傣族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傣医药进入了发展的兴旺时期,这个时期称作“米腊萨哈”,即“有官、有佛寺、有负担”的时代,根据西双版纳勐海县傣文文献记载,大约是公元700年到1950年。这一时期对傣医药最重要的影响是南传佛教的传入。受佛教影响,傣族先民们为自己构建了傣医药学基础理论框架——“四塔五蕴”理论,并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吸收外来医学的营养,逐渐形成了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独特的医学体系。
· 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傣族医药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1983年国家确定傣医药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要求加以发掘、继承、整理和提高。此后相继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傣医院、民族医院,吸收了一批批民间傣医药人员到国家医疗科研单位工作;西双版纳卫校还举办了傣医班,陆续培养了一批批傣医药人才;此外,在傣族地区还将傣医药纳入县级初级卫生保健方案,并为名老傣医配备了徒弟,使他们的医药经验得以整理、发掘、继承和提高,同时抓紧进行傣医药文献的抢救整理工作。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傣族医药学,在广泛收集、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傣药志》(四集)、《傣医传统方药志》、《傣医验方译释》、《傣医中专班教材》、《中国傣医》、《傣肌松专辑》、《傣医诊病特点》、《德宏傣族医药及其验方》、《傣族医药验方集》等傣医药书籍,使傣医药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1990年11月,在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召开了“云南省傣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总结了建国以来傣医药的发展情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促进了傣医药学术水平的提高。随着边疆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傣医药学将日益充实完善,进一步发展提高。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knowledge/info-13404.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