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黄帝内经》依据五运六气构建的病之变化理论,其基本框架是,五运六气有如脚手架,四部五论是框架结构。阴阳论是结合件和基础,统领四部,贯穿于四部。四部由形器论(包括器官说和形体说)、藏象论、经络论、气化论组成,而形器论的器官说又是后三论(部)的核心和基础,后三论(部)都与其相联系。
阴阳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后人说得更为浅白,《颅囟经》:“小儿为纯阳之体”,《类经图翼》引《中藏经》言:“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一切常人,分阳不尽则不死”。这是阴阳概念定义的内涵。
《灵枢·阴阳系日月》:“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这是阴阳概念定义的外延。
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后者是一种方法。按着道教的做法,前者称之为先天阴阳,后者称之为后天阴阳。先天阴阳是天地、万物、变化、生长杀藏的响导,按着现代科学的说法,只有熵和负熵具有这种能力。后天阴阳可以区别对待先天阴阳的多寡,任意两者相比较,谁的阳多谁就属阳,谁的阴多谁就属阴,按着现代哲学的说法就是对立统一,数学的说法就是“+、-”号。
形器论之器官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白虎通卷八·性情》:“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五行大义·卷之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藏府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藏则有五,禀自五行,为五性。府则有六,因乎六气,是曰六情。”借用解剖名词命名,以器械、官职功能描述,符五运六气之数,采用“黑箱系统辨识法”,把身心生理病理现象进行分类,虚拟构建成五藏六府,并以精、血、脉、津、液、营卫宗气“物质”进行机械联系。用阴阳区别其内外上下偏阴偏阳。
形器论之形体说 形体说就是人体任何一个可以辨认的局部,都有全身的代表点,是全身的缩影,用于诊断和治疗。因为其机制可用“精”的转输过程来说明,故也属物质机械关系。按着现代科学的说法就是人体的“全息”现象。
藏象论 分为四象、五行、六节藏象说,是器官在阴阳统领下的时间联系机制。藏象论从时间角度,观察生命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表现出的节律现象,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与现代的“时间生物学”有共同之处,但更深刻、更实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行”的实质是代表事物周期的五个阶段,事物皆有周期或始终,故皆有五行。五行解决三个个问题,一是六淫(实则是五运风热湿燥寒,火为六气与五运合,并到热中),无论外感内伤还是物理化学生物环境情志致病因素表现出的现象;二是生长壮老已、春夏秋冬、旦夕昼夜等等不同时间尺度的“五藏应时”。藏象,按四季分为四象藏象,按五行分为五行藏象,按六气分为六节藏象;三是,通过时序同构,“取象比类”将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在同一系统内应用其生克原理。“五运六气”又可做为藏象说的分支,在一年的尺度内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同时奠定了病机辨证论治原则。
经络论 《灵枢·经别》:“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通过《素问·阴阳离合论》,明显可以看出是把六气通过开合枢,使三阴三阳变成了经络的表里关系。三阳经像朝阳运转,三阴经背阴运转。在构建的六经基础上又依照天五地六构建了十一经,在十一经基础上把少阴经分出一部分做厥阴经,形成十二经学说,再产生奇经八脉。经络与五藏六府相连,以十二月建十二经时,五藏六府也增加一个心包,足见五藏六府的虚拟性。经络是从空间的角度观察人体,是人体阴阳属性不同的各个空间区块,故用三阴三阳命名。经络是时间藏象在身体空间的表现,所以有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六日厥阴受之,子午流注等的时间节律。
气化论 其中只有精、气、神、形四个概念。它是依托于前三论,把形器论、经络论、藏论中所有的生理活动结果只分为四个层面去掌握,主要用于养生。一是阐述精、气、神、形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二是阐述药食之气的转化和作用途径。
张仲景严格承袭了内经模式,它用藏象论辨六气病症,用经络论辨伤寒热症,用器官说辨杂病。特别是其用药规律,都是以器官说为依据的。由于四部交织应用,每一部中都存在其他三部的概念,所以,经络或藏象辨证就可以按形器论用药。
后世医家多是以经验积累为主,虽然理论上在某些方面也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哲学背景由道家转向儒家,理论出现了扭曲、混乱,造成了中医理论难以理解。但是经过认真辨析,仍可以在内经的四部五论框架中找到应在的位置。也就是说,虽然有各家学说的不同,中医仍然是统一的。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knowledge/info-9549.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