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之望,字叔卿,号阳纡,生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卒于明崇祯二年(1629),明临潼县阜广里广阳屯(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人。武之望“自幼习儒,长嗜岐黄”。明万历十九年(1589)中进上,官至陕西三边总督。其为官刚正不阿,办事干练,堪称一代廉吏。武之望于政务之余,留心医药,特别是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辞官回乡后,钻研医学,诊疗疾病,勤于著述,汇集各家之长,参以自己的临证体会,著有《济阴纲目》《济阳纲目》《疹科类编》等,堪称鸿篇巨著,与同时代名医王肯堂齐名。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武之望在方志、文学等领域也多有建树,被誉为关中鸿儒。
· 学术思想
1、博采众长,兼容并包
武之望一生遍览群书,医学知识渊博,认为明代及以前的医家著作汗牛充栋,存在偏执之弊,又逢“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四库全书提要·医家类》),医学流派大发展时期,中医发展逐渐陷入门户之见,众多先贤医家在治疗疾病时也越来越多的掺杂了自己的主观意识武氏清醒的地到了医学门户的偏见对中医学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放在理论著作及临床上尽力摒除各种偏见,兼容备家之说。
武之望在编著《齐阴纲目》的过程中广征博引,采用了“别异比类”的方法对“特出独具卓识者择而录之’。《济阴纲目》是在《女科证治准绳》、《妇人良方》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采用了大量医家的医方、医论,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经效产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据粗略统计,共计医籍60多部,《洪范》、《金陵琐事>等十多部非医学典籍,内容上收录了张仲景、朱丹溪、王肯堂、薛己、李东垣、张子和、李时珍等50余位医家的论述和案例等。如《济阴纲目·调经门》中薛氏曰“先期而至,有因脾经血燥者宜加味逍遥散;有因脾经郁滞者宜归脾汤;有因肝经怒火者,宜小柴胡汤加生地;有因血分有热者,宜四物汤加柴胡、牡丹皮、山栀子;有因劳役火动者,宜补中益气汤。”《济阴纲目》是对明代及明以前中医妇产科学文献的整理、编次与升华,是一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中医妇科临床著作,为当代中医妇产科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借鉴。
《济阳纲目》是一部集古代医家之大成学说的论著,每病多以《内经》有关论述为纲,以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等备家经验为目,先论后方,别异比类。本书援引明代以前医家著述113家,医籍上万卷载方7300余首,搜罗宏富,分类精细,保存了许多至今罕见的医药学术资料,如《济阳纲目》第七卷论瘟疫中引用了张仲景、庞安时、陶氏、活人、指掌、丹溪、龚氏、陶尚文八家之说。
《疹科类编·序》载‘更检得疹家方论数种,手自铨录,论以管氏为主,而稍参之以别书,间足之以己意,爰分发热、见形、收后三大纲,以便寻检。至方则概取诸家之对症者,而略补其所未悉,分为二十四类名曰《疹科类编》。”《疹科类编》是以《保赤全书》为蓝本,参考诸家有关方论,结合自身经验编纂而成的,如《疹科类编·方》吐泻病中的竹茹石膏汤、加减四苓散、加味四苓散,是以《伤寒论》中竹叶石膏汤、五苓散的基础上化生而来。
2、分门别卷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武氏注重分门别卷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并且贯穿于《济阴纲目》、《疹科类编》、《济阳纲目》等医学著作。《济阴纲目》采用13门分类方法,包括调经门、闭经门、血崩门等《济阳纲目》采用以病证为卷法,全书共分108卷包括中风、饮食、养老卷等。
《疹科类编·见形诸症》载“疹出之法,多于耳后项上腰腿先见,其顶尖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者吉也若色见红者,疹发于心,乃火之正色也,症轻易治,化斑汤主之,人参白虎汤佐之;如色白者,乃血不足也,养荣汤主之;如色紫赤干燥暗晦者,乃火毒盛炽也,宜六一散解之,四物汤去生地,加柴胡、黄芩、干葛、红花、牛蒡子、连翘之类,滋阴凉血而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济阳纲目》第三十七卷中,痞满分中虚痞满、湿热痞满、饮食痞满、痰积痞满、气郁痞满、瘀血痞满,在中虚痞满的治疗中又分:(1)禀受中虚,痞滞不运,用加味六君子汤;(2)内伤劳役,浊气犯上,清气下陷,虚痞者,用加味补中益气汤;(3)调中补气血,消痞清热用平胃枳术丸;(4)中焦之气不足,食后虚痞,天酸,完谷不化用醒脾育胃丸;(5)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用枳实消痞丸等。武氏在学术总结及临证中注重以证统方、分门别卷,对辨证论治思想的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养血补精重视心脾
《济阴纲目》载‘医之上工,因人无子语男则主于精语女则主于血。著论立方男以补肾为要,女以调经为先求子先调经’,‘今妇人之无子者,率由血少不足以摄精也’,‘然欲得子者,必须调补阴血,使无亏欠,乃可推其有余,以成胎孕”。可见武氏重视精血,如有女子月经不调加之“男子阳精微薄,虽遇血海虚静,流而不能直射子宫,多不成胎”。故在治疗上武氏强调“故种子之法,以调经养精为首,可用药须审和平。夫妇备相保守,旬日之间使精血俱盛所待者时也。当月经一来,记其时而算以三十时辰两日半,则积秽荡尽,新血初生,所谓精与血俱会矣,及其即孕。”武氏重视养血补精在调经中注重女子先天以血为主男子以精为主。
《济阴纲目》调经门中东垣先生日‘髀为生化之源,心统诸经之血。”但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都可导致脾胃虚损、心火妄动而引起月经失调,即武氏所提出的“心脾为经血主统”的观点。《济阴纲目》是一部论治月经、带下、胎前、产后、乳阴部病证的妇产科专著,该书虽为妇科著作,但涉及脾胃病证达20余种,占全书病证的1/3,武氏在临证调经血时注重心脾两脏对经血的影响。
《济阳纲目》是一部论治内科杂病、外科、伤科及养生等内容的综合性医学巨著,该书涉及脾胃病证达30余种,占全书病证的1/4,方剂占1/3以上,如饮食、脾胃、呃逆、呕吐、泄泻、痰饮等病证,方剂有醒脾育胃汤、温脾汤、黄连竹茹汤等。
4、却老延年摄生有术
《济阳纲目》第六十八卷延年中彭氏曰“夫养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饮食有至和之常制,调利关节有导引之方,流行荣卫有吐纳之术,忍喜怒以养阴阳之气,节嗜欲以固真元之精,保形延命,可谓备矣。”武氏从起居、饮食、情志、保精、锻炼等方面阐述延年养生之理,所以善于养生者,常常少思少虑、饮食规律、起居有常、淡泊名利等,使人体气血平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武氏强调养生以“不伤”为主,‘如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多言雄谈,伤也;寝食失时,伤也;强挽弓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急,伤也”。
总之武氏著述集众医家之长,重视以证统方、辨证论治,调养心脾以养血,养生延年。为大长安医派承前启后之医家,其学术思想对后世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