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介鸣学术成就

8/8/2023 5:24:06 PM发布

李介鸣(1916-1992),30年代拜施今墨先生为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7载。曾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政协第六、七届常委等。

 

· 中西医结合,以中医为主

李介鸣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主张中医学术上必须推陈出新,理论上要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研究阴阳气化实质,临床上更应撷采中西医之精华,使中医学发扬光大,自立于世界之林。他一贯主张中西医结合,临证强调以中医为主,同时将现代医学各种检验手段和诊断有机地结合到中医辨证中来。李介鸣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疗效,完善辨证论治。

 

· 注重脾胃气血生化

李介鸣擅长治疗脾胃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主要病机多为气机升降功能失调,治疗上宜“升降结合”、“燥润合用”、“气血并调”为法,其中“补脾理气”之法尤为多用,收效甚宏。

 

· 首提“气血”为心脏病辨证之总纲

施今墨先生曾指出:“辨证施治为中医特色之一,八纲辨证为最主要。以余体会,气血在辨证中亦属重要,阴阳应是总纲,表、里、虚、实、寒、热、气、血为余临床所用之八纲。”李介鸣深得其传,他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中,首先提出了“气血”当列为心脏病辨证之总纲,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对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肺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大动脉炎等多种疾病,总结出一整套有规律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李介鸣

· 善治老年心脏病

冠心病、心绞痛多发于中老年人,皆因脏腑虚损,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其发病机理多由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病因所引起的心脏脉络狭窄、痹阻不通使然。治疗上宜标本兼顾。治本者宜补,治标者宜通。心绞痛发作频繁时,当遵“急则治其标”之旨,多用通法止痛,即气滞宜调、血瘀宜逐、痰浊宜豁、寒凝宜温。当病情稳定时,守“缓则治其本”之旨,多用扶正培本之补法,即气虚者补气、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温阳,其中又以补脾、补肾为主。初病及年轻体壮者宜散宜通,久病及年老体弱者宜补宜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灵活运用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或多通少补,或多补少通,通补兼施,标本兼顾的方法,精心选药,力争做到温而不燥、活而不破、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尺度,这样才能祛除病因,调和气血,畅达血脉,恢复脏腑功能,从而解除病痛。

 

· 处方行气活血兼用

人之一身,不离气血,气血不调,则百病丛生。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气滞与血瘀互为因果,同时并见,治宜行气活血,在活血化瘀药中宜加行气药,寓行气于化瘀之中,方用手拈散加减。因行气药有脏腑病位的不同选择,临证须酌情加减运用,以胸闷憋气为主者,选用行胸中之气的佛手、香橼;以心痛为主者,选用行心脏之气的檀香、降香;以两胁胀满、心烦、太息为主者,选用行肝胆之气的川楝子、枳壳;以脘腹胀满、纳呆为主者,选用行脾胃之气的砂仁、蔻仁。具体运用活血与行气药时,还当因人而异,侧重不同,以疼痛为主,痛有定处,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即以血瘀为主的,用药比例以七分活血三分行气为度;以胸闷憋气为主,疼痛不重者,即以气滞为主的,用药比例以七分行气三分活血为度。只要运用得当,有时仅用一味药,亦能达到沟通气血,使气血并行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行气药之性多温燥,易耗气伤阴,一般瘦弱体虚者少用,尤其对厚朴、枳实之类破气之药,除非病人有腹部胀满、大便燥结、舌苔厚腻等实证者,方可选用。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1907.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