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全身性结缔组织病,是一种与溶血性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特点是以侵犯四肢大关节为主,在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或功能障碍,发病以儿童及青年居多数。以潮湿、寒冷、气候急剧变化的地区为常见。本病属于中医的“痹证”、“历节”、“痛风”。由于体虚,阳气不足,腠理空疏,加之居处湿地,冒雨涉水,气候剧变等原因,使风寒湿热杂至,阻于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却成痹证。
【症状】
痹证因风寒湿三气偏胜不同,临床症状有差异,风邪盛者疼痛游走不定,累及多处关节;寒邪盛者痛有定处,病势较剧,遇寒则甚,关节屈伸不利;湿邪盛者,酸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肢体沉重;热痹症见关节疼痛红肿发热,活动不便。
-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第1天 | 中脘 | 48-54 | 50-70 | 单穴 |
足三里 | 45-52 | 50-6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环跳 | 47-52 | 50 | 双穴 |
阳陵泉 | 45-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风市 | 47-52 | 50 | 双穴 |
申脉 | 47-50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4天 | 肩髃 | 45-50 | 50 | 双穴 |
曲池 | 45-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5天 | 风池 | 42-48 | 40-50 | 双穴 |
悬钟 | 45-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6天 | 身柱 | 48-52 | 50-60 | 单穴 |
腰阳关 | 47-53 | 50-60 | 单穴 | |
三阴交 | 42-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7天 | 肾俞 | 47-53 | 50-70 | 双穴 |
太溪 | 45-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8天 | 大杼 | 47-53 | 40-50 | 双穴 |
飞扬 | 42-48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9天 | 胆俞 | 45-50 | 40 | 双穴 |
阳辅 | 42-48 | 40-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本病艾灸疗效好。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抵御外邪的能力,注意居处卫生,避免潮湿受寒,适应气候变化。注意患处保嗳,可戴护腕、护肘、护膝,局部可用热水袋热敷。劳动后,勿当风受凉,更不可乘身热汗出用冷水淋浴或人冷水中沐浴,以免寒邪侵袭筋骨。
【案例】
薛某,男,50岁。
主诉:左膝疼痛3月,加重一周。医院检查:白细胞6×IO9升血沉45毫米/小时,抗“O” 900单位。类风湿因子(一),心肺(一)。
刻诊:关节微肿,局部发红,浮髌试验(+)。体温37℃,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治疗:取压痛点、内外膝眼、阴阳陵泉、神阙等穴施灸,用隔物灸仪灸,每穴灸50分钟。第一次灸完后,红肿明显减轻,已不需拄杖行走,5次后红肿消失,走路自如,已能上班。20次后血沉恢复到16毫米/小时。
【体针】
[取穴]
主穴:肩肘关节是肩鶻、肺俞、曲池;腕指关节是外关、合谷、中渚;髋膝关节是环跳、阳陵泉、膝眼、大肠俞;踝关节是悬钟、昆仑、解溪。
配穴:阿是穴、膈俞、肩鶻、阳池、秩边、商丘。
[治法]
根据病位和症情,每次取主穴1 ~2个,配穴2穴,轮替选用。用捻转法进针,待得气后,凡病重、体质壮实者可用强刺激泻法,病轻或体质较弱者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 20分钟。在针刺时,重症者可先针健侧,后针患侧,且以健侧为主;轻症者,只针患侧。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3天。
【药罐】
[取穴]
主穴:肩膠、肩鶻、曲池、手三里、阳池、天宗、环跳、膝眼、风市、居膠、血海、阳陵泉、阿是穴。
配穴:肩贞、肩井、曲泽、肾俞、膈俞、秩边、委中。
[治法]
选用直径分别为0.5、1、2、3、4、5、6厘米的7种型号火罐,其中1 ~ 2号罐高6厘米,3~ 4号罐高8厘米,5~ 7号罐高10厘米。取伸筋草、透骨草、鸡血藤、钩滕、羌活、独活、艾叶各20克,防风、威灵仙、木瓜、牛膝、当归、川芎、没药、乳香、穿山甲、红花、川椒、附子、甘草、麻黄各15克,忍冬藤40克,装入布袋蒸15分钟,再与各型号竹罐共同煮沸5分钟备用。据症取上穴3~4个,针刺得气后,即从药液中取罐,甩掉水,拔在针上,留罐15分
钟。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针罐】
[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关节局部及邻近穴位。
[治法]
根据不同病变部位,令病人正坐或取卧位。主穴必取,配穴酌取2 ~ 3个。快速进针破皮后,缓慢送针至得气,采用捻转加小提插手法,促使气至病所(即针感到达病灶处)。留针5~ 10分钟。其间运针1 ~ 2次。然后将配穴之毫针拔去,仅主穴留针。接着拔罐,主穴上采取架火法或用真空拔罐器抽吸配穴针孔用闪火法或抽吸法吸拔。留罐15~ 20分钟,至局部皮肤显现暗红色或瘀瘢。取罐后,主穴之针再行针一次,继续留针10分钟取出。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 ~7日。
【综合法】
[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肩肘关节加条口、肺俞、肩髃、巨骨、中府、曲池;腕指关节加外关、合谷、中渚、阳池、阳溪;腰背部加大椎、身柱、命门、肾俞、大肠俞、委中;髋股关节加八鶻、环跳、风市、阴市;膝关节加犊鼻、阳陵泉、阴陵泉、阳关;踝趾关节加解溪、昆仑、照海、八风。
[治法]
阿是穴必取,余穴据症取2 ~ 3穴。如为急性病例阿是穴,先针刺得气,用泻法后出针,以三棱针叩刺出血,并拔罐。亦可不刺血拔罐30分钟,使局部起水泡,去罐后,消毒水泡处皮肤,并用消毒针穿破水泡放尽水,纱布覆盖,次日依旧放水,至水泡内无水为止。配穴针刺,留针20分钟。如为慢性病例,可在穴区用艾卷灸10~ 20分钟,至局部出现红晕为止,并结合针刺。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 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 2周。
【方一】
[药方] 桂枝、白芍、知母、熟附片、红花、皂角刺、狗脊、防风各10克,生地、地龙、骨碎补各20克,生黄芪、桑寄生各15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二】
[药方] 生黄芪15~30克,白术、桂枝、制川乌、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白芍、当归、莪术各12克,炙甘草10克。
[加减] 若属热胜型,加生石有、土茯苓各30克;若属寒胜型,桂枝可用至20克,加用细辛3 ~ 6克;若气血亏虚者,再加用党参15 ~ 30克,首乌15克。
[用法] 将上药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个月后,隔日服1剂,再服3个月。此后,以本方制成丸药继续服6个月,以巩固疗效。全疗程为1年。
【方三】
[药方] 生黄芪30~ 50克,威灵仙20 ~ 25克,制附子20克,桂枝、白芍、秦艽、鸡血藤各10克,麻黄、防风、知母、川黄柏、生甘草各8~ 10克。
[加减] 若气血两虚者,黄芪加量至60 ~ 80克,当归、 何首乌各20克;若兼发热者,加生石有40 ~ 50克,薏苡仁25 ~ 30克;若关节红肿较甚者,加草光(光)20~ 30克,防己、泽泻各12~ 15克;若上肢重者,加姜黄、桑枝各10~ 15克;若下肢重者,加牛膝、蚕砂、木瓜各10~ 12克。
[用法] 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 ~ 4次口服,15剂为1个疗程。
【方四】
[药方] 熟地黄、当归、鹿衔草、淫羊藿各120g,炙全蝎、炙蜈蚣各25g,炙乌梢蛇25g,炙蜂房、炙地鳖虫、炙僵蚕、炙蜣螂虫各90g,甘草30g,生地黄100g,鸡血藤、老鹳草、虎杖各120g。
[用法] 将生地黄、鸡血藤、老鹳草、虎杖水煎,浓缩成膏;余药共研细末,混合后制丸如绿豆大小,每次取6g餐后口服,每日2次。
【薏苡红枣蛇肉羹】
[食材] 当归15克,黄芪25克,薏苡仁50克,红枣(去核)6枚,蛇肉200克。
[做法] 将当归、黄芪、薏苡仁、红枣分别洗净。蛇肉洗净,切成小块。把全部用料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饮汤吃蛇肉,每天1料。
【川乌粥】
[食材] 生川乌头3~5g,粳米30g,姜计10滴,蜂蜜适量。
[做法] 将乌头捣碎研为极细末,粳米煮粥,沸后加入川乌头末改文火慢煎,熟后加入生姜汁及蜂蜜搅匀,稍煮一二沸即可。宜温服。
[备注] 患者有热性疼痛,在发热期间及孕妇忌服。本方不可与半夏、瓜蒌、母、白服、白蔹等中药同服。
【鹿茸鸡】
[食材] 成年公鸡1只,鹿茸3~6g。
[做法] 将公鸡与鹿茸放在锅内焖熟,不放油盐。吃肉喝汤,两天吃完。可根据情况每隔1周或半月吃1次。夏天及关节红肿疼痛者勿用。
【生姜鸡】
[食材] 刚刚开叫的公鸡1只,生姜100~ 250g。
[做法]将公鸡切成小块,生姜切片,一起在锅中爆炒焖熟,不放油盐。会饮酒者可放少量酒,1天内吃完,可隔1周或半月吃1次。
【生姜粥】
[食材] 粳米50g, 生姜5片, 连须葱数根,米醋适星。
[做法] 用砂锅煮米做粥,生姜捣烂与米同煮,粥将熟加葱醋。食后覆被出汗,能解表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