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

汪机一生究心医学,撰写医学著作,直至古稀之年,仍刻意钻研,握笔不辍。其中影响较大者,首推《石山医案》。此为门人陈桷“取机诸弟子所记机治疗效益,裒为一集”,全书3卷,尤其是《营卫论》一篇,提出了固定培元学说,奠定了新安医学流派的理论基础。
汪机在学术上,既受金、元各家影响,又不拘一格。其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汇集各家之说,在阐发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由此也奠定了汪机一代名医和新安医学奠基人的位置。
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中,对针灸医生中的某些保守做法和某些医生施行针术时的草率作风,作了批评。汪氏诊病较为仔细,对病人高度负责,正因为如此,汪氏在当时医疗条件下就能观察到瘢痕对经气传导所具有的隔阻效应,所以他对主张瘢痕灸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方法提出了大胆的疑问。并且对于头部和眼部,汪氏也反对施灸。
汪机对诸多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都能做到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反对人云亦云,具有开拓精神。这样做的本身,就是对针灸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给针灸学增添新的内容和活力,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汪机致力于发扬光大营卫理论,创建“固本培元”流派。他把朱丹溪和李东垣的学术思想融为一炉,创造了“营卫论”这一中医著名理论。并根据自己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用参、芪“补营”的方法和理论。汪机认为营卫二气皆借脾胃水谷而生,脾胃喜温而恶寒,脾胃有伤,非藉甘温之气不能补,参、芪味甘性温,为补脾胃之圣药,脾卫无伤,营卫便有所资,元气有所助,邪则不治而自除。
汪机将“补气即是补阴”的学术见解用于临床实践的辨证论治,提出了“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治疗思想。“营卫论”“固本培元论”形成了汪机善用参芪的用药特色,形成了后世新安医学家所遵循的“诸病顾护脾胃”的医风。汪机“固本培元”的学术思想实际上就是调摄人体生机阴阳、培护生命元本以康复疾病,这一根本思想和创举对中医学的发展乃至对现代医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
经历

汪机先祖为越国公汪华之长子——朗州法曹汪建的后人。传至第四代汪璹迁居新安祁门石山坞。元代时,其祖又从石山坞迁居到南门朴墅(今县城朴里一带),汪机乃为迁居朴墅之第七代。后人因汪机祖上曾在石山坞居住,故尊称汪机为石山居士。
汪机出生于一个世医之家,祖父汪轮、父汪渭均以医为业。汪机从小勤奋学习儒家经典,尤精《春秋》、《左传》,想通过科举光耀门庭,但多次科考失利,遂在其父的开导下,豁然醒悟,将科举功名抛弃一旁,一心一意学习钻研医著医术,走悬壶济世之路。父亲珍藏的满架医书与通晓医术给汪机创设了学医的第一个有利条件,而他幼时攻读的儒家经典知识又使他有了向医学科学堡垒发起猛攻的利器。在父亲的精心指点下,汪机刻苦学医进步很快,他“肆力诸家经典”,“融会于一”,医术日精。他从不自满,对医术精益求精。
《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记载汪机的母亲患头痛呕吐病十几年,久医不愈。后经汪机诊治施药后,病竟然彻底好了。汪机的父亲晚年有三次身染重病,也是汪机一次次地治愈。治好父母的使汪机在医界崭露头角。
汪机注重医德,强调不可轻视人之生死,对重危病人,“竭力治之,至忘寝食”。明嘉靖年间(1522~1566),县内瘟疫流行,死亡相继,哭声载道,汪机倾囊购药,免费施治,救人不可胜计。汪机生活简朴,不喜奢靡,布衣蔬食,不追求名利,“至义之所当为,视弃百金如一羽”,在当地老百姓中素负盛誉。

展开
相关文章
  • 汪机的传奇人生—一生行医,大医至仁

    汪机(1463—1539年),徽州祁门(今安徽祁门县)人,字省之,因居住祁门县城内的石山坞,自号石山居士,世称“汪石山”,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明史李时珍传》说:“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医术。”是当时的四大医家之一,著有《石山医案》等。…

    查看更多

  • 汪机与参芪

    汪机(1463-1539),字省三,号石山,安徽祁门人。幼尝为邑诸生,仕途不利,即肆力医书,而于丹溪学说尤为服膺,时医名颇盛。据《祁门县志》记载:“殊证奇疾,发无不中,......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著有《石山医案》《医学原理》、《外科理例》诸书。 汪氏以调补气血…

    查看更多

  • 汪机的个人评价

    新安医学奠基人汪机 (1463-1539),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安徽省祁门县城内朴墅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他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医术…

    查看更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