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一书中,王焘不存个人偏见,博采众家之长,引用以前的医家医籍达60部之多,差不多所有的医家留下来的著作都是他论述的对象,可谓“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王焘以一生的精力,为保存古医籍原貌和总结唐以前的医学成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留下了千古美名。而且书中所记载的治疗白内障的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历史上对这种方法的最早记载,且这种方法,现今仍被沿用。
王焘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反映在灸法上。因为王焘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所以他轻视针法。王焘对灸法比较重视,反映在《外台秘要》中,他吸取了《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中关于经络、腧穴、灸法的精华,又总结了孙思邈、甄权、杨玄操等人的灸法经验。对于灸法的补泻问题,在理论上作了较深刻的阐述。关于艾柱的大小、灸量、取火用材也作了规定。
王焘十分重视经脉腧穴与图的关系。他与孙思邈一样,绘制了彩色明堂图。一般绘制的明堂图多为三幅图,而王焘则将十二经脉分别绘成十二幅大型彩色挂图,也用不同的颜色标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王焘在图上除标明腧穴的位置外,还特别标明了禁灸与宜灸的穴位,用红黑两种颜色标出。在腧穴的排列顺序上,王焘主要依据循经取穴的方式进行排列,将所有腧穴都按经脉进行归类,并对取穴部位、主治病证、施灸壮数等作了阐述。
王焘并不是一位专业的医生,他家境富裕,是典型的贵族出身。因此知医尽孝是王焘习医的初衷。王焘从小体弱多病,母亲南平公主身体也不好。他十分孝顺,不解衣带地照顾母亲,还感于“齐梁间不明医术者,不得为孝子”的话,便开始钻研医学,以医治其母亲的疾患,也因此渐渐地对医学产生了兴趣。
唐玄宗时期,他曾任职于弘文馆(唐代国家藏书处)长达二十余载,这种便利条件使他有机会广大阅读唐以前的大量医学书籍,获得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认真的做了详尽的摘录,同时搜集了许多医学资料。其中仅古方就有五、六十家之多。
从公元746年起,王焘的人生出现变化,他因婚事被贬职到房陵,遇赦后就近安置在大宁郡,当地气候炎热潮湿,水土不服,自己和家人染上了瘴气,一行多人病倒。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王焘运用之前所习经方治好了大家的病,由此他便决意动手整理汇编医书,以惠及百姓。
他于天宝十一年完成了医学巨著《外台秘要》的编撰工作。该书共医方六千余条,是继孙思邈的《千金方》之后又一部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医学著作。王焘这部著作最重要的特点,是他把医学理论和医方谐调在一起,在每个门类前,先引述他人的正确理论,后列诸家医方和方论,开创了医书先论后方的体例,“使得全书讨绎精明,秩序井然,素为后世所称道”。
天宝十四年,王焘因病逝世,终年86岁。
-
出身名门的他却无心理政,孤苦学医|探索王焘的一生
隋唐时期是中医学走向鼎盛的重要时期,涌现出多部重要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其中《外台秘要》以其在文献整理方面的严谨性及汇集名家论著的广泛性著称,历代医家也有“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所见不广,用药不神”的说法。《外台秘要》能获得后世医家的认可,与…
-
王焘的传奇人生—王朝君主弃政从医,独自求学
王焘(670~755年)唐代著名医学家。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人,贞观名臣王珪之孙。他少时体弱多病,为治病接触了许多名医,及至成年,发奋学医,阅读了大量医书和文献资料,历30年的努力,撰成医学巨著《外台秘要》一书,为我国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武则天称帝时,王焘以…
-
王焘的人物评价及后世影响
王焘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为人谦虚,医术高明,由于自幼体弱多病,因此长期与医药打交道,久而久之就对医学产生兴趣,后又因母亲重病,开始苦心钻研医学,为中医事业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人物评价《新唐书》,将《外台秘要》称作“世宝”,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