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济时精于针灸,编著《针灸大成》,在《针灸大成》中对明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尤其是书中不少内容,系杨氏的家传与独创。其资料丰富,编排较为合理,故而流传较广,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济时,字继洲,浙江三褐县(今衡县)南乡六都杨村人。约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卒于泰昌元年(1620年),享年约98岁。杨氏临证诊断,讲求脉证合参,审证求因,治疗也不囿于一法。精于针灸,曾任太医院御医,编成《针灸大成》10卷。针灸之外,兼通内、外、妇、儿各科,因而疗效非常出众。
杨济时的家庭,是医学世家。他的祖父任太医院御医,曾纂修《集验医方》进呈,皇上命刊行天下。故而其家藏医家秘籍颇多。杨氏幼年学习儒学。也曾想科考而光宗耀祖,然在举子业上多次受挫,因而改习歧黄。他取出家藏医学秘籍,刻苦攻读,寒暑不辍,很有心得,而尤精于针灸。自嘉靖三十年( 1551年)后,历经隆庆、万历三朝,四十年间以医术名满朝野,历任楚王府良医和太医院御医等职。
-
杨济时的故事——精于针灸,妙手回春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杨济时到福建建宁府。适逢滕柯山母患病,手不能举,背部常恶寒,身体困倦,即使盛暑也得穿棉袄。诸医见之,均作虚证治疗,屡治不效。杨诊其脉沉滑,认为是痰留经络,就针刺肺俞、曲池、手三里穴,当时就身轻手举,亦不恶寒,不再穿棉袄。后来又…
-
重要观点条文摘录|杨济时
“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热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 “针手(部)经络时,效春夏停(留针)二十息;针足(部)经络时,效秋冬停三十六息。” “欲补之时,气出…
-
杨济时的人物评价及后世影响
明代医家杨济时在《针灸大成》中对明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尤其是书中不少内容,系杨氏的家传与独创。杨氏强调针灸、药物并用,医者应针对不同疾病选用其适用疗法,才能尽起沉病,拯民于危难。临证时,其辨证、选穴、施治,紧密结合经络理论,并完善了配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