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

《伤寒杂病论》这一著作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是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辨证论治的思想。它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书宝典”。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以及注射器的由来。书中曾记载他为治疗一些热病,会采用小竹管装猪胆汁,塞进患者肛门,已达到泻热通便的作用,而这种小竹管就是注射器的雏形。
张仲景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展开
教学

某年冬春之交,南阳一代流行感冒之疾,张仲景带卫汛给病人诊治,通过亲身经历来教导卫汛“同病异治”的道理,即医生治病就是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不用的病症用不同的方药治疗,辨证论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次,张仲景带着徒弟们上山采药,见一老人躺在山下的一块石头上,便让徒弟上前问其缘由,再一次次地求教后得知,因老人有腰腿痛,但是常躺在被太阳晒过的石头上,会使腰腿痛有所缓解,仲景听后便说这就是灸法、熨法治病的来源,并由此告诉徒弟们要善于观察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情况,发掘民间疗法,医学的形成就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积累而成的。
一个深秋夜晚,大雨瓢泼,电闪雷鸣。一位老人来求张仲景去救他儿子一命,仲景听闻不作思考,拿起蓑衣就准备走,被徒弟劝道“等雨停再走”,但仲景未作停留,来到老人家为其儿子治疗。事后仲景教导徒弟们:“如果有病家求诊于深夜、雨雪天气等,那就说明病人危在旦夕呀!若不能有求必应,不畏艰苦地救人于孤危,又何谓济世救人呢?”弟子们都连连点头称是,从此有急诊都争先恐后地去应诊。
这样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从每件事中都可以看出一个相似点,张仲景在培养徒弟的时候,喜欢言传身教,而在这种环境下,他的徒弟们都成为了济世良医,其中以杜操、卫汛最负盛名。

展开
师承

张仲景的老师就是同郡医生张伯祖,也有说法张伯祖是张仲景的祖父。张仲景幼时便常到张伯祖家去看伯父如何给病人看病,仔细揣摩望闻问切的含义。后于公元166晚秋的某天,正式拜伯祖为师,专心医药,尽得其传。
张仲景有一好友叫宁远,某天去仲景家玩,张仲景看见宁远的气色,又为其把脉,说其患上了消渴之症,现尚初发,三月之后,头痛不眠,尿的次数增加;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一年之后,背生疽疮而死。后又为其开一药方,宁远不甚在意,直至六个月后病情发展确如张仲景所说,宁远再次找到张仲景,但已经没有治疗的必要了。宁远想着与其痛苦的度过余生,不如去游历山水,结果一年后,宁远回来去拜访张仲景,张仲景一见,十分惊奇,认为他一定遇见神人了。宁远将他游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观当童仆,老道给他治病等事告诉了张仲景。张仲景听完后深感山外有山,于是离开家乡,奔赴茅山求师。

展开
经历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从此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因当时社会,朝政不安,四处战乱,百姓在遭受战乱之灾的同时,又因疫病死与非命。使得张仲景厌恶官场,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便于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但因当时的选官制度,在灵帝时,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
当官后,张仲景仍想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便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于衙内坐诊。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仔细研读过古代医书,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并对“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又因战乱导致瘟疫肆虐,为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的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在经过数余年的收集整理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展开
电子书
展开
相关文章
  • 张仲景的个人贡献

    理论 南阳医圣祠(2005年8月)《汉书艺文志》中,将汉之前的医学典籍总结为为重视经络针灸的医经派,与重视本草汤液的经方派二者;这两大传统的发展,形构了汉之前的中医体系。医经派的主要代表著作, 《黄帝内经》 ,传统上认为,是伤寒论成书的主要依据,后世医者也多援引…

    查看更多

  • 张仲景的人物评价

    人物特点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

    查看更多

  • 张仲景的人物轶事

    对病下药 张仲景在医学上出了名,还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从前,一些郎中们,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都不外传。那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女。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当地的郎中…

    查看更多

  • 张仲景的行医之路(二)——一心为民,撰写医书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对参加科举考试,以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就要张仲景参加考试。古时的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他参…

    查看更多

  • 张仲景的行医之路(一)——乱世立志,独创医术

    乱世立志 东汉末年,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

    查看更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