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世代中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1948年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56年进人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院长等职。1983年调任南京中医学院,任院长。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中医师。
· 广悟经典融会贯通
中医经典所提出和阐述的问题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即便是在今天仍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只有通过中医药经典的学习了解古代医家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辨证立法及处方用药的思路我们才能掌握中医药学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典理论虽然比较枯燥但不空洞也不是泛泛的说教是前人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是对中医系统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提练经久不衰。如果能够读熟读透经典前后融会贯通临证时便可左右逢源。如抵当汤是《伤寒论》中的一个名方用以治疗下焦蓄血证等谓“太阳病……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我在临床上对之加减后常用于瘀血内著之中风、老年性痴呆、恶性肿瘤、血栓性脉管炎、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回流障碍的肿胀等见有瘀热内结、血瘀内停证者使瘀热从下窍而去疗效较好体现了用典而不泥于典临证贵在变通。
· 溯源逐流温故知新
中医经典著作是扎根于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精华历代医家又以此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临床实际不断加以丰富、充实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是中医的源头和根基。
周老指出学习中医的门径有二。一种是从源到流以四部经典著为奠基系统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然后再下溯历代医著。这种方法能打下较好的理论根基弄清水源木本有充足的“后劲”。但在初学阶段感到枯燥、茫然难以领悟其中意义但可利用此时记忆力好的优势在这一时期多背一些经方段落虽不能完全理解待以后在临床中慢慢消化回味可受用一生。另一种是从流到源就是把后世浅近实用的读物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加以背诵记忆同时阅读《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医宗金鉴》、《医学心悟》、《医方集解》等书进入临床时还要选读23家医案。这种学习途径容易与临床接近但理论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仍然需要在经典著作上加强学习才能加深功底否则缺乏后劲。另外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后对原来学习的经典理论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对此前学习过的(经典理论)知识点的理解。
以自己过去研究出血热的切身体会周老谈到了对<伤寒论>的太阳蓄血证与蓄水证二者关系和证治有了新的见解。《伤寒论》指出两者病位均在膀胱前者是热入血分故小便自利而有神志变化后者是热在气分故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并以此为鉴别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方药。但在研究中发现蓄血证有小便自利者亦有小便不利者小便利与不利既与蓄血的病位有一定关系且可因病而异。且蓄水和蓄血二者可同时存在并可以互为因果。继而周老提出了出血热少尿期的病机核心是瘀热水结以泻下通瘀、滋阴利水为治疗大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立足临床科研促新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学受到了西医的冲击中医自然不能固步自封事实上中医药学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只是在目前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中医应该考虑如何按自身发展规律前进而又不迷失方向。
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不是凭空臆想中医的科研也不是在实验室里对理论结构的设计周老在研究“厥脱”重症休克患者的过程中回顾《伤寒论》提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认识到“阴阳气不相顺接”的病理实质是“气滞络瘀脉道不利”。并根据辨证创立三个基本治法热毒内陷证治以行气活血、抗厥通脉为主气阴耗竭证治以行气活血、救阴生脉为主正虚阳亡证治以行气活血、回阳复脉为主。研制了辨证治疗休克厥脱的系列中药制剂———抗厥通脉、救阴生脉、回阳复脉三种静脉注射液临床治疗213例休克(厥脱)另设对照组77例(西药多巴胺或阿拉明常规治疗)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扩容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失调等。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7病死率为5.63对照组分别为77.9、22.08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通过上述研究既揭示了“阴阳不相顺接“的病理实质而且显示了在科研方面的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感悟和实践周老认为中医经典理论不仅能够切实指导临床还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疗效应在在应用中得到深化和创新科研立题应提供切合中医实际的论据临床结合经典理论的学习和应用才可以取得跨越式的继承和创新。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10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