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的轶事典故

7/8/2022 5:13:50 PM发布

· 赤诚丹心的“父母官”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浙江义乌人。他出生在赤岸镇的丹溪边,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丹溪因为精湛的医术在人们心目中如“云山苍苍,高风不磨”,他不仅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滋阴派”的创始人。

 

赤岸镇朱氏家族在当地颇具盛名,自南宋后期开始,就在当地开设学堂,讲授六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朱丹溪自幼受到了良好的熏陶。他十分聪慧,因而朱氏家族的长者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青年时期的朱丹溪血气方刚,对学业不太用心,反而崇侠尚义,好打不平。每每遇到仗势欺人之事,他都会挺身而出。

 

由于在乡里很有威望,朱丹溪20岁时便担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的里正(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他担任这一职位时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深得民众拥护,就连官府也忌惮他三分。当时,元朝统治者向汉民征收重税,有一项按户征收的“包银”,对汉民户来说负担沉重。由于州县官府不断督催,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纷纷忍气上缴。唯独朱丹溪管辖的区域,只有两个大户人家交了“包银”,其他贫困户都没交。他对催缴的郡守说:“如果一定要多收,我愿意替那些穷苦百姓加倍支付,但是你们这样做不得民心,会后患无穷。”凡遇苛捐杂税剥削百姓,朱丹溪都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另外,朱丹溪还积极组织当地百姓一起兴修水利,为民谋福。当地有个“蜀墅塘”,能灌溉周围六千多亩田地,但因堤坝损坏,水源枯竭,屡致旱灾。在朱丹溪的带领下,大家协力重修堤坝,并开凿了三条渠道,使周边的百姓受益良多。

 

朱丹溪36岁时,听闻理学大家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在东阳八华山中开门讲学,传授理学思想,便前往听课。听了许谦讲学后,朱丹溪非常崇拜,便拜到许谦门下学习理学。他在几年的学习中,每晚与友人一起探讨学问至深夜,逐渐有所领悟,学业大进,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程门立雪”求高师

跟随许谦学道后,朱丹溪原本有走仕途的打算,但他最终却弃儒从医,走上了医学道路。原因何在呢?

 

一方面因为朱丹溪对仕途心灰意冷。他曾经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朱丹溪的老师许谦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他鼓励朱丹溪学医,这对朱丹溪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朱丹溪本人有深厚的医学基础。朱丹溪30岁时,其母亲患病,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因父亲早亡,全靠母亲戚氏一人支撑,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因而朱丹溪对母亲十分孝顺。当下母亲患病,他便开始刻苦钻研《素问》等医书,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五年的勤奋苦学,不仅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年逾四旬的朱丹溪四处访求名师。他只要听说某处有某位名医,便前往拜见,足迹遍布江苏、安徽等地。泰定二年(1325年)夏天,朱丹溪听说武林(浙江杭州)有位名医叫罗知悌,不仅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还旁通张从正、李杲之说。于是朱丹溪诚心拜见,但在当时罗知悌自恃医技高明,性格高傲难以接近,朱丹溪几度往返均未的亲见。于是,在接下来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朱丹溪每日拱手立于罗知悌门前,风雨无阻,大有程门立雪之心,终于感动了罗知悌,决定收其为徒。罗知悌对朱丹溪既有理论传授,又有实践教诲。朱丹溪跟随罗知悌学习了一年半,尽得其传。

 

朱丹溪学成后回到家乡,治好了老师许谦的痼疾,因而名声大振,每日求诊者不断。对于患者他总是有求必应,无论刮风下雨,立即前往,从不推脱,遇到贫家百姓求医,不仅不收诊费,还会慷慨解囊给患者买药。有时听闻某人患病,朱丹溪不等家属来请,便早早背着药箱前去诊治。

 

朱丹溪因其高超的医术和敬业的精神在当地备受尊重。临终前,他将学医的侄子叫到面前说:“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知难行难、格物致知正是他一生医学生涯的写照。

 

· 格物致知究医理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出自《礼记》中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朱丹溪认为医学也是“吾儒格物致知一事”,并以此为题撰写了《格致余论》一书。在书中他写道:“读前人之书,当知其立言之意。苟读其书,而不知其意,求适于用,不可得也。”主张学习医学必须深入探究医理。

 

朱丹溪引理学思维入于医学,将自然界的规律用于人体,认为人体大部分时间处于“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由此提出了著名的“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他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宜常养其阴,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斯无病矣”,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由此,朱丹溪提出以“滋阴降火”为特点的“滋阴论”,并创制了大补阴丸等方剂,用于治疗由于阴虚火旺所致的潮热盗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病症。与此相关,在饮食方面,他也提倡宜清淡,多食谷、菽、菜、果,节用盐醯、肉食、厚味、醇酒等物。

 

北宋至金元时期,《和剂局方》流行一时,很多医生按图索骥,造成了不良后果。甲申年春天,邑间痘疮流行,一些医者用辛温之剂治疗,死了一百多人。朱丹溪认为,这与医生误用《和剂局方》、治疗不当有关。有感于此,朱丹溪特意撰写了《局方发挥》一书,发表自己的见解。他首先指出,《和剂方局》用药有偏于辛香燥烈之弊端,医生在使用时应该认识到方剂的偏性,应有针对性地使用;其次,中医临证应辨治施治,但是古今医家都喜好搜集验方,遇到患者即用验方,并不仔细辨别病因、病机、症状等,这是“抱薪救火,屠刽何异”,应该反对这种风气。

 

虽然朱丹溪在金元四大家中生活年代最晚,但他得到罗知悌传授,兼收并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说,融合三家之长,在治学上毫无门派之见,因而是金元四大家中最有影响力的医家。


本文章来源于轻壹健康,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s://www.cndoct.com/news/show-9170.html

声明:本频道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收集,如果发现部分内容错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