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灸方案
- 针灸方案
- 中药方案
- 食疗方案
- 动静功法
- 相关文章
【艾灸取穴】
灸序 | 穴位名 | 参考温度(℃) | 参考时间(分钟) | 备注 |
---|---|---|---|---|
r>第1天 | 内关 | 42-47 | 40-50 | 双穴 |
三阴交 | 42-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2天 | 神门 | 42-48 | 40-50 | 双穴 |
太溪 | 45-48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3天 | 大陵 | 42-48 | 40 | 双穴 |
照海 | 42-48 | 4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
第4天 | 肾俞 | 47-53 | 50-70 | 双穴 |
关元 | 48-54 | 50-70 | 单穴 | |
涌泉 | 45-53 | 50 | 双穴 | |
神阙 | 48-55 | 50-70 | 单穴 |
注:以上穴位循环灸。
【按语】
失眠睡前灸效果较好。失眠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选择舒适的衣被、枕头。
【案例】
牛X X,男性,43岁。
主诉:肝炎加严重的失眠症,最长曾有6昼夜不能入睡,这样失眠持续了半年。血压:150/l00mmHg。
灸疗处方:按上表灸。当晚灸即安睡4个小时,以后每天晚上睡前灸,灸后能睡6小时。连灸6个月,不但失眠治愈,年底去医院检查,谷丙转氨酶已下降至125单位,血压138/90mmHg。各种症状消失,止灸。
【皮肤针】
取穴:常用穴:颈椎1~7两侧、胸椎5~12两侧。备用穴:额部、头部、眉弓、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上述部位均取,重点用皮肤针叩刺常用穴之两侧,手法轻度或中度。先从颈椎开始,自上而下叩刺两遍。然后在胸椎5~12作横行刺,每横行部位三针。在穴位表面0.5~1.5厘米范围内按常规叩刺20~50下。额部横叩打三行,头部呈网状叩打。手法同前。以局部皮肤潮红或微出血为宜。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效果:本法用于以失眠为主的神经衰弱患者。且以病程短者疗效为好,病程长者疗效较差。
【耳穴埋针】
取穴:常用穴:心、肾、缘中、神门、皮质下。备用穴:胃、肝、枕、脾。
操作:常用穴均取,效不显时,酌加备用穴。严格消毒耳穴后,将撤钉形皮内针埋入,上以胶布固定,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以感到轻微疼痛、胀、发热为佳。每次一侧耳,双耳交替。3~5天换埋针1次,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效果:本法用于较重的失眠症患者。
【耳穴压丸】
取穴:常用穴:心、缘中、神门。备用穴:肾、皮质下、肝、内分泌、脾。
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效不显时加选备用穴1-2穴。贴压物可用王不留行子,绿豆或冰片(预先制备成米粒大之颗粒),贴压于一侧穴上。然后每穴按压1分钟,使耳廓充血发热。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耳穴3~5次,睡前必须按压1次,时间为每穴约1~2分钟。隔日换贴1次,二侧穴位交替应用。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天。
效果:本法多用于初得或较轻的失眠症,并有一定预防作用。
【刺血】
取穴:常用穴:阿是穴。备用穴:内中魁。阿是穴位置:多位于两耳根之上半部。
内中魁穴位置:手中指掌侧正中线,近指侧节横纹中点一穴,前后1分各一穴,左右共六穴。操作:先以耳穴探测仪或探测棒在耳根部仔细测出敏感点,做好标记。常规消毒后,用消毒弹簧刺针或三棱针迅速点刺,出血如绿豆大。每次只刺一侧,每日或隔日1次,两耳交替。疗效不显者可加刺另一侧之内中魁穴。5~7次为一疗程。
肝郁化火证
平素抑郁、多思多虑,如:小事生气、吵架等,导致肝气郁结,日久则化火生热,热扰心神,心神不宁。
【症状】不寐多梦,头晕、胀,口干苦,目赤耳鸣,不欲饮食,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数。
【功效】理肝清火,镇心安神。
【来源】何华教授多用丹栀逍遥丸合保和丸加减,
【组成】牡丹皮15 g,栀子15 g,炒黄芩10 g,泽泻15 g,柴胡10g,当归10 g,赤芍10 g,陈皮10g,竹茹12 g,炒鸡内金20 g,甘草6g。
痰热内扰证
平素喜食肥甘厚腻,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生湿生痰,日久则聚痰生热,化火扰心,心神不宁。
【症状】心烦不寐,头重目眩,泛恶嗳气,舌苔腻,脉滑。
【功效】清热化痰,和中安神。
【来源】何师移用黄连温胆汤合保和丸加减
【组成】黄连6 g,炒枳实10g,竹茹12g,茯苓15g,陈皮10 g,清半夏12g,炒鸡内金20 g,炒莱藤子15g,甘草6 g。
心虚胆怯证
平素胆小怕事,易惊易恐,胆主决断,心胆气虚,神明失守。
【症状】虚烦不寐,胆怯心悸,乏力,气短自汗,舌淡,脉弦细。
【功效】治当补气健脾,镇惊安神。
【来源】何师多用安神定志丸合保和丸加减
【组成】党参15g,石菖蒲10 g,制远志10 g,茯苓15 g,龙骨30 g (先煎),茯神15 g,川芎10 g,炒酸枣仁30 g,陈皮10 g,炒鸡内金20 g,炒莱藤子10 g,甘草6 g。
心火炽盛证
偏食辛辣刺激之物,有火内生,心经火旺,热扰神明。
【症状】心烦不寐,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脉数有力。
【功效】清心泻火,宁心安神。
【功效】何师多用朱砂安神丸合保和丸加减
【组成】朱砂6 g,黄连6 g,当归10 g,生地黄15 g,陈皮10 g,竹茹12g,炒鸡内金20 g,炒莱服子15 g,甘草6 g。
心脾两虚证
平素脾胃虚弱,纳食少,营养不良,心主血脉,脾统血,两者皆虚,脉络气血化生不足,运行失司,导致神不守舍。
【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神倦食少,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淡,脉细弱。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来源】何师多用归脾汤合保和丸加减
【组成】党参10 g,白术20 g,黄芪15 g,当归10 g,茯神15 g,制远志10 g,炒酸枣仁30 g,木香10 g,茯苓15g,陈皮10 g,炒鸡内金20 g,炒莱藏子15g,甘草6 g。
阴虚火旺证
先天不足或者年老体弱,肝肾不足,阴虚则热,心与肾相交,肝肾亏虚则导致心神受乱。
【症状】心烦不寐,心悸多梦,口千少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功效】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来源】何师多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合保和丸加减
【组成】熟地黄10g,山药10 g,酒萸肉10 g,茯苓15g,泽泻15 g,牡丹皮10 g,肉桂9g,黄连6 g,陈皮10 g,连翘10 g,炒鸡内金20 g,炒莱藤子15 g,甘草6 g。
玫瑰疏肝茶(1人分量)
材料∶玫瑰花5克、合欢花5克、决明子15克、蜜糖适量
做法∶材料加入热水浸泡,放凉加入适量蜜糖调味
功效:清肝解郁,理气通便。
肝郁化火型患者合用
竹茹山楂饮(1人分量)
材料∶竹茹10克、山楂10克、布渣叶5克、冰糖适量
做法∶材料加入热水煮沸,加入小量冰糖调味,隔渣饮用
功效∶清热化痰,消食导滞。
痰热内蕴型患者合用
桂圆枣仁养心粥(1至2人分量)
材料∶桂圆((龙眼肉干)20克、炒酸枣仁10克、乾百合20克、莲子乾20克、茯神15克、白米适量
做法∶所有材料洗净加入热水煮至白米变软开花,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补心安神。
心脾两虚型患者合用
花旗参淮山螺头汤(3至4人分量)
材料∶螺头2至3只、鲜淮山100克、麦冬20克、花旗参15克、熟地黄30克、生姜3片、红枣3粒、西施骨半斤、盐适量
做法∶螺头洗净后,出水切件备用;鲜淮山去皮洗净切件;西施骨出水;红枣洗净去核。全部材料放入煲内,加水2500毫升煲2小时30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
功效:滋阴清热,益气安神。
心肾不交型患者合用